Saturday, July 8, 2006

Pathetique Symphony 悲愴交響曲

港樂的2005-06樂季到此完結,最後的音樂會當然要是最好的,就是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最著名的兩首樂曲:他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和第六交響曲-悲愴 Symphony No. 6 Pathetique。還請來謝敏替 Gianluigi Gelmetti 客席指揮,和狄里柏斯基 Simon Trpceski 為鋼琴獨奏。港樂將今晚(7月7日)的音樂會定名為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可能是因為它較好聽,和 Trpceski 的名氣。不過我較為欣賞悲愴,所以我用它作標題。

Trpceski 近年人氣急昇,是炙手可熱的新進鋼琴家。今晚演奏的柴氏第一鋼琴協奏曲,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聽眾要求都會提高。我覺得他今晚開場時熱身不足,第一樂章並無驚喜,但第二和第三樂章就明顯地出色很多。尤其是第三樂章,可以表現出如火的熱情。

今晚的壓軸好戲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這一曲名為悲愴,很多人都會想起它的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因為太為人熟悉了。這一個非常抒情的旋律,多次被古老粵語片用作背景音樂,大家可能會聯想起白燕被黃曼梨欺凌又被趕出家門的場景。不過我覺得這個旋律聽來很舒暢,並不怎樣悲哀,和這個樂章另一個悲壯的主題配合,像是激情過後的平靜片段。

第二樂章採用很特別的5/4拍子,在古典音樂中很少見;聽起來似是華爾滋樂曲,旋律亦很輕快,不過如果想隨著它起舞,就會發覺有點跛跛的感覺,因為每兩轉就會少了一步。這可能是柴可夫斯基和聽眾開了一個玩笑,或者是暗喻在歡樂中隱藏著不幸。

第三個樂章是一首很華麗的進行曲。我起初聽這首交響曲時最喜歡是這個樂章,因為它容易聽,到達樂曲高潮時人會感覺很滿足。這首曲和其他的進行曲不同,柴可夫斯基慢慢的耐心的堆砌樂曲的氣氛,用細碎的音型來塑造隊伍集結的形象,到最後大踏步出發。

悲愴交響曲的悲愴在於第四樂章。柴可夫斯基一反傳統,將一個慢版樂章放在最後,並命名為悲傷的慢版 Adagio Lamentoso。這個樂章回應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悲壯情懷,但悲愴的心情盡顯,可以說是由頭到尾都是慘痛。弦樂奏出煩亂的心情,而低音大提琴做出一個一個的頓音,像是沉重的腳步。可以想像一幅圖畫,有一個人在荒野中遊蕩,腦子裡都是悲慘遭遇的回憶,然後仰天長嘯,像是對神的控訴,最後音樂歸於沉寂,這個人漸漸消失於失望和永恆的空虛之中。相傳柴可夫斯基創作這曲之時亦有這情緒;他於這首交響曲首演後不到一個月就去世,而且死因不是所說的故意染上霍亂,而是中山埃毒。

寫柴可夫斯基第六寫得較長,因為我曾在考音樂理論時作答此題目;多年前以英文作答,現在靠記憶再寫一個中文版。今晚聽此曲覺得十分滿意。Gelmetti 是現任羅馬歌劇院的總指揮,他的功力甚高,把港樂發揮得非常好。我很喜歡他處理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手法,他把這感情澎湃的主題的速度放慢了一點,使它的感染力大大加強。第三樂章進行曲的銅管部份比較不太強,這使它與弦樂部分融合得較好。總括來說,這是一個很高水準的演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