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在4月17日有下面一篇評論,作者是旅美學者,文章所指的是美國近況。美國主流宗教是基督教,或可稱非天主教。但美國基督教百花齊放,亦可以說亂作一團,和羅馬天主教由教宗統領,下面一層層官僚架構有所不同。文中所說福音教派和傳統大老,並不是一個組織。美國每個州至每個郡都有自己教派,規模和影響力各有不同,但它們的取向並不一致。文中提及的政治和道德觀點,在各教派中不斷有爭論,其中更有很多極端和原教旨教義。以聖經為例,有些教派有自己的經書,並禁止教友讀聖經。
基督教在美國的重要性深入民心。有一位同事要移民美國,在送行的聚會中大家討論移民安頓的問題。他有充滿信心的想法,就是到達後第一時間搞清楚當地社區信奉那一個基督教派,然後入教參與週日祟拜,以便迅速溶入社群。我覺得他有點另有用心,就如其他人使用基督教以謀取利益、政治本錢或作商業行為一樣。不過種種俗世的目的,和靈修不一樣,亦可以說是存在於不同的領域。
作者說宗教在美國的情況和歐洲比較已算很好。我上網四處找找歐洲的現況,發覺在歐盟國家中信神的人 (不一定是基督教) 只有52%。在2005年有一個調查,找出歐洲各國信神的人口百分比。低於50%人口信神的國家由低至更低依次是瑞士、德國、盧森堡、匈牙利、比利時、芬蘭、保加利亞、冰島、英國、拉脫維亞、斯洛文尼亞、法國、荷蘭、挪威、丹麥、瑞典、捷克、愛沙尼亞。其中英國低至38%,而法國和荷蘭更低至34%。安慰的是意大利尚有74%人口信神,而最神心是土耳其人,有95%,但他們是信奉伊斯蘭教。在2007-2008年,歐洲有另一項調查,問各國人民宗教對他們的重要性,其結果和2005年的調查結果相符。
如果同類調查在香港進行結果會是怎樣呢?我估計香港深受英國影響,而又更深受中國各種傳統宗教影響,信神的人口應該比英國的38%為高。
**********
復活節的反思
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
蘋果日報 2009-04-17
上周五耶穌受難日,美國華爾街照例休市一天。周末小孫女的斯洛伐克籍保母教她做復活節彩蛋,一個個色彩晶瑩的彩蛋繫在小樹枝上,帶來節慶的氣氛。關於耶穌 復活和彩蛋的傳奇,一般人已不甚了了。一個古老的說法是為遺體擦拭和守靈,並且親眼見到耶穌復活的女門徒,給羅馬的地區行政長官叫去問話。行政長官輕蔑地 指着一個蛋說,人死而能復活,就像這個蛋能變色一樣,這是可能的嗎?據說女門徒一言不發地拿起了蛋,她手中的蛋竟神奇地發出彩色的光。
- 無宗教人口漸增
復活節彩蛋,固然令人賞心悅目,但美國的教會領袖現在卻為基督教的前途感到憂心忡忡。最新的宗教調查顯示,自認沒有任何宗教的美國人,在過去十年,增加了一倍。這個趨勢若繼續下去,則擁有七成五基督徒人口的「基督教美國」,可能就要發生質變。教會領袖最擔心的是,美國遲早會步向「無神的歐洲」之途。目前美國上教堂的人口之多,在先進的工業國中,已是一個異數。奧巴馬上台後在全民健保、社福、教育方面的「大政府」政策,事實上已開始接近歐洲國家的特點。人民 如果不必生活在恒常的恐懼之中,為醫療和工作保障等問題擔憂,是否就會像歐洲人那樣,不需尋求宗教的慰藉?這樣一來,美國歷史上引以為傲,且被社會學家視 為資本主義原動力的敬天勤奮的「清教徒精神」,是否就要消失了?這個問題外人也許難以理解,但調查顯示的不信神人口,從過去聚集的美國西北部轉移到東北 部,卻令教會高層擔憂,因為東北部正是代表美國傳統的五月花號移民的發源地。當然,若說美國已步上一個「後基督」的國度,也許言之過早,但教會在政治與文 化上的影響力式微,卻是個不爭的事實。自認是無神論或不可知論的美國人,過去二十年來,人數雖然增加了四倍,但也不到四百萬人,佔人口比例極小。
- 政教分離受侵犯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大選中,自認沒有宗教依附(並非不信神)的人,百分之七十五都把票投給奧巴馬。這似乎反映出兩黨都要爭取的中間選民,對主流教會的反感。 尤其是財雄勢大的基督教福音教派,被保守的傳統大老把持,把頭埋在沙堆裏,拒絕承認威脅人類生存的地球暖化與能源等問題,認為上帝自有安排。他們把愛滋病 在非洲的蔓延視為天譴,也無視於同移民問題相關的貧窮與社會公義,眼裏緊盯的是同性戀、墮胎、同性婚姻等所謂「核心價值」議題。另一方面,他們又堅持以聖 經原則來詮釋政治社會生活的立場,反對公立學校講授達爾文進化論,結果難免陷入荒謬可笑的境地。今日美國無疑仍是一個基督的國度。但布殊八年教會對「政教 分離」原則的侵犯,使得美國的政治生活上演着一幕幕荒謬偽善的鬧劇。對政界和宗教界來說,這是應該引以為戒的。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