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龔教授寫下面這個聖經的濫用與運用的議題,很有見地。龔立人教授是較開明的宗教學 者,不會懼怕指出教會的缺點。因為他的地位,他可以抗衡宗教主流迷思;亦因為他的地位,他仍有需要在宗教思維的圈圈內打轉。
他指出參加香港小姐選舉竟然被說成是上帝的呼召真是一針見血。一個有信仰的人,如果不加思考,可以將自己所做的或所想做的都自圓其說全部當是呼召。上教堂,行善事當然是呼召。入讀某間學校,做什麼職業都可以是呼召。成功的人是被呼召走正確的路,失敗的人亦是被呼召走應走的路。究竟什麼才算是呼召?總不能自己說說,自動將一切所作所為合理化。唯有回歸宗教,教會認為對的就是呼召。歡欣的事當然會受到恭賀是呼召,悲慘的事亦會說是呼召作為安慰。犯法或只是犯罪又如何呢?既然神是全能,就好事壞事他都可以呼召任何人去做,食飯飲茶當然亦不能遺漏。
但這總不能由教會說了就算。宗教一貫做法是查經,六十幾冊經文,總可以找到一句符合任何情況,教會說是呼召,總有辦法找到經文支持。以參選香港小姐為例,經書有說:以斯帖記 Esther 7:3 "王后以斯帖說,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 以斯帖以美貌搏得國王歡心而救了她的一族。如果被呼召以美貌當選香港小姐是否很多香港人得救?龔教授的論點是,用以斯帖記將參選香港小姐合理化,說以美貌謀取權力,或權利,是聖經的濫用。不過龔教授仍將香港小姐硬性歸類,認為爭取居港權或參加六四晚會和她們無關。
如何才是運用聖經呢?龔教授用他的說法去解釋以斯帖記;我不作詳述,大家可以上網看看他的網誌。大意是以斯帖因為敬畏神才有此無私的做法。不過這只是自我引申的解釋,因為經書沒有提及神,而以斯帖得寵後才作此事對她自己並無壞影響。龔教授的結論是 以斯帖的美貌和其族得救並無必然的關係。美貌與智慧只是一個口號,不是真實的,以斯帖的經驗沒有支持選美的正當性。我卻認為如果以斯帖不是因為美貌而得寵,其族可能會面臨大災難。
當經書在人的手中,就顯現出人的無窮想像力和創造力。
**********
節錄自龔立人網誌
甚麼是被呼召?
有朋友跟我說,她的朋友認為上帝呼召她參加香港小姐。後來,另一朋友補充說,她參加香港小姐選美時,得到牧師的祝福和全教會的支持。對於呼召一詞,我有數點反省。第一,呼召本身的神秘性。上帝不一定按我們常性出招。再者,在上帝呼召「大晒」的意識下,縱使不認同呼召的內容,我們傾向選擇沉默。第二,呼召似乎往往與一個不普通計劃有關。縱使被呼召者不需要完全清楚這計劃內容,他只要抱著一份戰競的信心參與。所以,我們很少聽見有人說,上帝呼召他今晚吃甚麼菜,因為吃飯太普通了。第三,呼召的內容總不可能太個人化和違反社會道德(這又不一定不可以),所以,聖經支持成為被呼召者一個很重要理據。所謂聖經支持,一個可能就是按所謂靈修的感動,將自己的經驗主導聖經。另一個可能就是以類比形式連繫聖經與當下遭遇,而遭遇的越相似就越容易印證上帝的呼召。
聖經的濫用
就以參加香港小姐為例,聖經的根據可能是以斯帖的經驗。那麼,以斯帖的經驗是甚麼經驗?簡單來說,她以美貌贏取王后,而她王后的位份成為拯救猶太人免被殺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這故事是否說明美貌有它的價值而其價值可以帶來權力,改變不公義,造福人民呢?若以一種經驗相類似閱讀以斯帖的經驗時,有人將參加香港小姐選美合理化。若是,我們是否也可以攪香港靚模選舉?查實,我最大的關心不是選美,而是參加者將美貌與權力拉上關係。不論以經濟或社會地位解釋美貌所牽涉的權力,這是一種對權力的迷思,而缺乏對權力背後的霸權之批判。例如,將美貌等於「三圍數字」、以某種泳裝出現和以娛樂觀眾等等時,這已是一種權力的操縱。可惜的是,在爭取權力時,參加者願意成為這種對女性界定的女性,並將它合理化。我這樣說法是否 反對選美會?這不是我今日要討論的課題,而是我對於那以為透過美貌贏取的權力就可以做很多很有價值的事之論述表示懷疑。不錯,香港小姐關懷貧窮人的行動可以推動社會公益,但真正影響社會的卻是德蘭修女式的身體力行,而不是一種宣傳式的呼籲。再者,我沒有看見香港小姐站出來為居港權人士的爭取,卻看見甘神父。同樣,我也沒有看見有香港小姐參加六四晚會。原來,香港小姐的在權力下是在受她倚賴的權力控制。
**********
見解頗有說服力. 可否介紹龔教授的網誌地址.
ReplyDeleteWill let you know by email.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