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去過數處地方旅遊,都見到有無頭的石像。為何有這麼多石像無頭呢?幾百年來考古學家極力想找出答案;是否人類有對頭顱恐懼的基因,見到有頭都要毀滅?但我得到的答案到處都不一樣,而理由亦有一大堆。
在印尼見到很多古老佛像和印度教神像都是無頭。當地人的解釋比較自然。印尼是地震非常頻繁的國家,地震對建築物、廟宇和神像的破壞很常見。石像的頸部是其最纖幼的部份;如果石像倒下,頭部常會斷裂。石像頭比整個石像細小得多,盜取古物的人多數只取走頭部。所以很多保留下來的古老石像都無頭。
在埃及見到的無頭石像有另一解釋。埃及古王朝的交替並不是每次都和平過渡,很多時是經過戰事或宮廷爭權。在惡意奪權的情況下,埃及法老會下令毀滅前朝的記錄,包括將前朝的法老、其家眷和大臣的石像破壞,還會將石牆浮雕上的人像面部和名字鑿去;很多石像的頭部都是因此失落。
在中東和歐洲,石像的破壞有宗教原因。早期基督教有多個派別,其中一個主要分歧是偶像祟拜。有一派嚴守第一誡,不可祟拜偶像。宗教戰爭互有勝負,反對拜偶像的一派戰勝時就會將所有神像聖像破壞。其後基督教軍隊和伊斯蘭軍隊交戰時,勝方會將對方的神像摧毀,所以很多古蹟見到不完整的石像都是無頭。
在愛琴海旅遊,見到很多無頭石像是羅馬帝國時代產物;考古學提出的理由卻又不一樣。在羅馬帝國時代,石像是身份象徵。皇室成員和宗教廟宇可以邀請大師創作人像神像,但一般百姓就未必有能力。當時有為富有顧客製做石像的行業;方法是用一般石匠做一批無頭石像,有各種完美的體態和裝飾以供選擇。顧客買下心儀的無頭像,再邀請有名氣的工匠根據自己的樣貌雕刻頭部再安裝上去;就有自己的石像可放在大廳或花園。但時間一久,連接頭部的灰泥會剝落,頭部遺失就只剩下無頭像。我問講解員有何證據,他邀請我們檢查無頭像頸部,上有凹位而且打磨圓滑,以供安放頭部;如果是頸部斷裂,切口就不會全部都是這樣完整。這可說是最早期的工業集產方式。我又想到和羅馬帝國同一時期公元前兩世紀時正是秦始皇時代,他的兵馬俑亦是這樣:大量生產各兵種的無頭泥俑,然後由士兵製造自己模樣的頭部安裝上去。不過兵馬俑整個埋在地下,頭和身體都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