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4, 2012

慳電膽

近期要換燈膽想用慳電膽。去燈鋪問問那一隻適合;種類很多,不小心買了可能插座不合用或體積太大。老板很詳細介紹,優點缺點都講得很清楚。

現在壟斷市場的慳電膽是光管的改良版;縮小了、改善了變壓器又將電插頭改至和普通電燈座配合。我用光管已有幾十年了,一向都很慳電。以前光管較大,需要特別安裝,變壓器亦很大。這些缺點都改良了;它的體積只比鎢絲膽略大,可直接插入檯燈座,變壓器內置在燈膽內。

led 但一切光管的其他缺點仍然存在。老板解釋發光原理是以高壓交流電激勵化學氣體發出紫外線再使螢光層發光。光線包含較多紫外線。而高交流電壓使光線以高頻率閃動。雖然速度很快人眼不能察覺,但視覺神經可以感應到。以之作長時間閱讀會引起頭痛。

為免我投訴,他一早說明慳電膽不是一開即著。因為變壓器需要時間提高電壓;但卻不會像光管般閃爍十多次。我試燈時發覺延遲了半秒才有光,總算可以接受。但老板又再說開燈初段不會那麼光,要等一會兒才會達到需要的光亮度。這個延遲較為明顯,超過一分鐘。

少時已知道光管的危險,打破時會有毒氣漏出,而碎玻璃亦有毒。慳電膽亦是一樣,要小心處理廢物。於這一個產品缺點上,商家聰明地將矛頭指向政府,說完全是政府的責任,即是要用我們的公帑攪一個官方的慳電膽回收計劃。不過使用期間有事就要顧客自理。

但慳電膽耐用又慳電,是否能夠抵消缺點呢?老板當然說慳電潛力無限,雖然慳電膽價錢較貴,但每月慳少許電費長年累月計下來仍較經濟。科學證明慳電膽用二十年都不會燒。他很科學地解釋說鎢絲膽慢慢燃燒鎢絲,幾年就一定燒完。光管發光靠電能激勵原子,沒有燃燒過程,損耗很慢。我問他其他的損耗又如何,例如電極衰老、接電點生鏽、玻璃破損,或需要裝修換燈或搬家怎辦。他說要假設我用燈膽非常小心,不時拆下來清洗。至於是否二十年都不裝修又不搬屋就要自行決定。所以慳電膽真正的平均壽命其實只有幾年。

如果你覺得慳電是世上最重要的事,那麼慳電膽就一定要用。否則慳電膽就應在市場上和其他產品公平競爭,消費者的眼睛和腳是最公正的。以我看來,慳電膽有這麼多缺點,其實是一個不成熟的產品。但資本家已投入不少金錢,一定要想辦法競爭。他們使用的是暴力推銷法,以拯救地球的道德來高壓推銷。如不轉用慳電膽有人會指責你自私,不道德,是破壞地球份子。再者,他們聯同環保組織向政府施壓,反對派自然對號入座抽抽水。很多地方都因此想立法規定人民一定要用慳電膽。香港亦差一點就中計,要用大眾的錢去資助買慳電膽,資助的錢當然是流向慳電膽商人。幸好天網恢恢,臨門時發覺商人原來是煲呔的親戚,才倖免於難。

led 近年來救星出現,慳電膽有強勁競爭者,是新發明的LED燈膽。屈指一數,慳電膽的缺點它幾乎全部都沒有。它用發光二極管 Light Emitting Diode 發光,慳電過慳電膽,電壓低,用直流電,通電有即時反應。它是固態半導體,沒有有害物質。LED 是細小組件,集合使用擴展性甚強,各種大小的照明器具都適合,小至今日要用的聖誕樹燈飾,大至巨型室外照明板,小型露營燈,家居電燈全部可用。初推出時價錢要二三百元一個,但現在已降至一百元以下。估計如普及大量生產價錢會降至比慳電光管膽更平。但大家不用事先準備,因為它亦兼容現有電燈座。當你覺得價格適合就可以即買即用。

Saturday, December 22, 2012

Einstein's letter

The end of the world just passed.  It shows how ridiculous religions are.  We are all certain that the end of the world will come one day.  It does not mean the end of everything, just mankind.  Over a long period of 13 billion years since the universe began, primitive men only appeared 200 thousand years ago, and modern men just 20 thousand years ago.  Any species could only last for a while and mankind would extinct eventually for whatever reason.  This natural phenomenon turns bad when the end of the world is played out as scare tactic for a intended cause.  This is what religions are doing, be it the evil cults, scams, or supposedly formal religions.  They all boiled down to a notion of god who can save us from this.

So when Albert Einstein said God does not throw dice, and when he admired the grandeur of the universe, religious people welcomed him as a believer.  Notwithstanding he subsequently admitted to Niels Bohr that he was wrong on god not throwing dice, religions did not let him go and continued to promote Einstein the great mind as a believer of god.

The nail in the coffin was a letter written by Einstein to Gutkind, who sent him a book for comment.  The letter was written in 1954, a year before his death.  In the letter, Einstein stated his concept about god and settled once and for all what he really believed.  This letter is well known to the world, and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is now a treasure.

The recent turn of event is that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is put up for auction again.  The original is the letter handwritten by Einstein in German on Princeton University letterhead, complete with the envelop and stamp.  It was first auctioned in London in 2008.  In October this year, it went on auction again at eBay, with a pre-qualifying price of US$ 3 million.  It could be the catch of the day of a private collector, and we may not have a chance to see the original.  But eBay put up a high resolution image of the letter which we could see as a consolation.  You may like to read a detailed report of the event here.

  

It is not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that matters, but the god view expressed by Einstein.   Below is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passage which is very worth reading:

"... I read a great deal in the last days of your book, and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sending it to me. What especially struck me about it was this. With regard to the factual attitude to life and to the human community we have a great deal in common.

... The word God is for me nothing more than the expression and product of human weaknesses, the Bible a collection of honorable, but still primitive legends which are nevertheless pretty childish. No interpretation no matter how subtle can (for me) change this. These subtilised interpretations are highly manifold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e and have almost nothing to do with the original text. For me the Jewish religion like all other religions is an incarnation of the most childish superstitions. And the Jewish people to whom I gladly belong and with whose mentality I have a deep affinity have no different quality for me than all other people. As far as my experience goes, they are also no better than other human groups, although they are protected from the worst cancers by a lack of power. Otherwise I cannot see anything 'chosen' about them.

In general I find it painful that you claim a privileged position and try to defend it by two walls of pride, an external one as a man and an internal one as a Jew. As a man you claim, so to speak, a dispensation from causality otherwise accepted, as a Jew the privilege of monotheism. But a limited causality is no longer a causality at all, as our wonderful Spinoza recognized with all incision, probably as the first one. And the animist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eligions of nature are in principle not annulled by monopolization. With such walls we can only attain a certain self-deception, but our moral efforts are not furthered by them. On the contrary.

Now that I have quite openly stated our differences in intellectual convictions it is still clear to me that we are quite close to each other in essential things, i.e; in our evaluations of human behavior. What separates us are only intellectual 'props' and 'rationalization' in Freud's language. Therefore I think that we would understand each other quite well if we talked about concrete things.

With friendly thanks and best wishes,
Yours,
A. Einstein"

Thursday, December 20, 2012

工會經濟學

智富雜誌下面的文章論工會,當然不是以員工福利為主,主要是講經濟理論。以員工立場,工會運動提高員工利益,什麼經濟代價都值得。資本家將經濟與民生掛鉤,就可突顯工會運動是會提高成本,從而提高物價,對民生不利。公務員搞工會不能得到大眾支持,利益有限;但可以公正地看看智富的論點,當是上了人力資源管理的一課。管理人員經常都要處理員工關係,工會是常遇到的課題。

工會可迫使僱主將公司利潤公平分配給僱員。這個概念是否值得支持呢?這裡首先有一個假設,就是公司和僱主坐擁暴利,員工不能分享成果。現實是員工受僱傭合約保護,付出勞力可獲得同意的報酬。另一個假設是員工在不合理的情況下受僱,包括不合理工資、工時和工作環境。以僱主立場,要員工可以付出合理的勞力,使工作有效率完成,其待遇亦需要合理。最理想的情況是各取所需,大家都滿意。但世事並不盡如人意,而雙方亦各自想得到最大利益,較有力的一方自可佔上風。有了工會組織,員工一方在角力時能力會增加,希望可以平等理性對話。

經濟學的說法是這個角力是一個零和遊戲。即是成本和利潤固定;員方收多一分錢就會相應少一分職位。其結果是工會形成小圈子,排擠外來者以保障自己。但員工的看法是總利潤雖然固定,但員工可以獲得較大的比例,而投資者不應坐擁所有利潤,員工支出只計算是成本。有一個說法是投入資本是投資,可以有收益;而員工投入了勞力,除了要吃飯之外亦是投資,在有利潤時應佔一份。現時已有一些公司將員工薪酬和利潤掛鉤,以股權作為一部份報酬。

現時工會運動被批評的一點是權力過大,使機制失衡。罷工被視為暴力行為,變成僱主和投資者受壓,結果是經營方式改變,成本、貨物和服務價格都被扭曲。但員工和公司其實唇齒相依,過度的要求使經營失效,公司最後會倒閉;所以在公平市場下會有一個合理的妥協。但這個情況在壟斷的行業會惡化。工會如果強大,不斷需索,公司只需將增加的成本全數轉嫁僱客,受害的就只是大眾。

文中指出始作俑者是工會在法例下有特權,而集體談判權不但給予工會很大的權力去抗衡僱主,還可以壟斷員工的自由。這個說法好像在扣帽子。雖然有權者都會腐敗,但工會需要為會員利益著想。正如我們選出了議員去代表市民;雖然他們都很腐敗,但我們仍指望議員會監察政府。香港的工會特權不多,遊行示威算是最激烈了。

還有一點有些奇怪。作者說工會幫助貧窮的員工去和富有的僱主對抗,但很多僱主其實是退休基金,為員工擁有。這個說法有點取巧。退休基金在市場投資,但不會參與公司運作。公司營運由行政人員主持。很多大股東在董事局內都不會甚至不懂得干預行政。他們只要求營運有利潤。員工各自佔有的退休基金的單位更是微不足道,不能發聲。當退休基金結集了大量資源,就會變成怪獸,存在的目的是要壯大,以維護自己利益和戶口持有人的利益。它會要求公司減低成本、增加效率以獲得最大利潤。

**********
工會緣何不斷衰落
【iMoney 智富雜誌— ibanker 教室  王澤基】
很多人認為只有組織工會,工人在僱主面前才有議價能力。受壓迫的工人聯合對抗資本家,看似是彰顯正義的事,經濟學家的看法則完全不同。即使是傾向支持工會的經濟學家,都視工會為為了提高工資而刻意限制工人供應的卡特爾(Cartel)。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Richard Freeman 和 James Medoff 認為工會的力量來自從政府得到的法律特權,阻止他人以較低的工資工作,這是反競爭的壟斷權力,可藉此爭取高於市價的工資。

很多工會的確能為工人爭取到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福利,然而僱主的資源不變之下,就只會減少提供的職位數目。換句話說,工會不過是透過損害非工會工人、失業者、納稅人、消費者及僱主而獲益。

有人會反駁說,工會只不過是把僱主的不合理暴利分給工人而已,不影響其他人。要明白這是似是而非的歪理,我們要理解經濟學中經濟利潤和會計利潤的區別。能夠生存的企業都有盈利,但是這些盈利是股東投入資本和冒了風險才獲得的。這些盈利,我們叫會計利潤。如果把資本的成本和企業家本身的時間,機會成本等等都算進去,所有自由競爭的市場裏都是沒有利潤的。如果把所有成本都算進去,還有的利潤叫經濟利潤。自由競爭市場沒有經濟利潤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如果有,就有人進入市場,把經濟利潤搶走。如果工會減少了企業的會計利潤,就會減少了資本的回報,企業家就會把資本放到別的行業,降低了規模,聘用的 工人也少了。從美國的例子看,很多有工會的企業,如鋼鐵、汽車、航空等長遠來說都走向衰落。只有壟斷性行業才可能有經濟利潤。

美國工會的其中特權,還包括免稅和豁免反競爭法,法律亦規定企業必須與工會談判。在工會的要求下,企業必須撥出部分地方予工會處理會務。一旦政府批准工會作為一群工人的代表,在往後任何集體談判中,無論當中個別員工贊成該項目與否,工會也就是該群工人的代表。工會可強制要求成員,甚至非會員繳交會費,換取工作機會。這些資金常常被用作與集體談判或員工福利無關的用途,譬如政治運動,盡管這有違聯邦法律,但沒有太多人在意。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形容,種種豁免權已讓工會成為不受一般法律約束的特權機構。

工會無法在競爭環境內蓬勃生長,一如所有成功的卡特爾,工會依賴政府的支持和保護。兩次世界大戰和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時,工會發展特別迅速,原因是當年有大量推動組織工會的法例通過。

組織工會有甚麼經濟好處?綜合多個經濟研究,八十至九十年代,視乎行業及經濟環境而定,工會成員的薪金比非工會工人的高出15%至 30%。如製衣、紡織、 教師、政府白領的工會沒太大壟斷權力,幾乎對薪金全無影響。但代表煤礦工人、建築工人、貨車司機、船員等工會,卻能為其工人爭取比擁有相同技術的 非會員高出平均25%的工資。

工會將工資抬高過合理水平,令非工會工人的工資被調低。而盡管經常打着「維護弱勢工人」的旗號,許多工會實際上就是妨礙黑人、婦女、少數民族等弱勢社群就業的原因。理由很簡單,因為工會的工作工資高於市場價,求大於供,所以要以別的辦法來分配。除了爭取工資福利,工會的另一個功能是配給工作。沒有條例規定工會領袖必須以像投標等公平方法分配工作機會,他們可以根據個人喜惡辦事。經濟學家 Ray Marshall 是卡特(James Carter)總統年代的勞工處秘書,盡管他傾向認同工會,但他最著名的一份學術研究,是記錄三十至四十年代工會如何排斥黑人。當然,那時美國整體社會仍嚴重歧視黑人,現代的歧視不可能像從前明目張膽,但任人唯親、排斥新移民仍然是許多人的劣根性,包括偉大的工會領袖。以價格來競爭是非常公平的, 因為錢從來不管膚色和性別。

工會無法長期維持不合理的效益。經濟學家 Carter、Linneman 和 Wachter 統計發現,工會工人的薪金溢價,長遠導致工會工人的職位大量流失。從1973年至1987年,鐵路業工會工人薪金的平均溢價由32%升至50%,但工會工 人的職位從52萬下降到25萬。建築業、製造業和通訊業有近似的現象。

近數十年中,美國私營企業的工會代表人數大幅減少,從1970年的高峰1,700萬人下降了到2002年的880萬人。一個主要的原因, 是大部分工人並不怎麼喜歡工會。調查發現,非工會工人在就業安全感、工作表現、投入決策方面,評分都較工會工人高。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美國經濟轉型,市場有更多中小型的公司出現,職場上有關需要專業技術的職位增加,削弱了工人工會的規模。

工人組織不是壞事。工人可以由組織代表為他們談判勞動合約,提供業界信息或職工培訓、福利計劃等,但工會不應該享有法律的特權和豁免權。在經濟學上,共謀 (Collusion)從根本就是壞事。工人不應該被允許合謀定工資。工會制度排斥非工會工人,過去歷史已經證明,工會能爭取的額外利益,都是從其他群體身上奪取的。

即便不從效率而從社會財富分配的角度來看,認為工會代表為勞工階層伸張正義,是一種非常感性的想法。這是假設了公司的老闆必然富有,而打工的必然貧窮。在現代經濟,這種想法已經不合時宜,因為多數大企業的大多數股權都是由退休基金,亦即比工會會員要窮的小散戶擁有。
**********

Monday, December 17, 2012

長者津貼

長者津貼計劃已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通過前引起激烈爭辯,說是否只資助有困難的長者,或是派錢給所有長者。這個議題不難解決。雖然有議員欺負弱勢政府硬要拉後腿,但民意大都支持要有資產限制。但當大家都在注意爭辯的要點時,卻忽略了資助資格的細節。林本利博士比較心水清,他的一篇文章指出現時制度的不合理處,使很多其實資產超標的長者都可以獲得津貼。

現時有一些騎牆派議員,希望兩面都得益。他們一方面反對全面派錢,另一方面又要求提高資產限額,想以利益從一些市民中得到選票;可謂缺乏原則,對津貼資格不理解。

政府為了希望減少行政障礙,亦想簡化手續,以致制度出現很多漏洞。以林本利的說法,致命點是和其他福利資格的資產計算標準不一致。特別是子女供養的入息和自住物業不用計算,以致有些其實富裕的長者都可合乎領取津貼的資格。但我卻覺得這兩點有些不切實際。子女供養的金錢是義務性質而不是合約,要切實執行有反效果。現時綜援制度正是如此;子女們可以不再定時供養,而只是偶然給予現金;或索性簽字聲明不供養,以避過限制。自住物業更在很多法例下被認定為不動產,為居住必需條件,不能隨便轉換為現金。

但如何認定誰是需要幫助的長者確是一個重要課題。這其實和其他福利資助資格的考慮是同一根源。固定收入是基礎,資產的考慮是要基於其轉換為收入的可能性和流動性。歸根結底,是要定出一個標準。如以貧窮為資助標準,就是貧窮線。但如以合理舒適生活為標準,如可以去飲茶、上網、消遣等,又是另一標準。而貧窮線的制訂極度政治化;稍為低一點就會少了很多窮人。政府說已著手研究,這個議題會是另一場立法會戰爭,程度要比最低工資的爭論更為激烈。

**********
富貴長者合資格領2,200元
林本利
梁振英上台後,急急推出長者生活津貼,以為藉此可以爭取民望,不料竟然遭到各黨派反對,無法如期推行。最後政府以「突襲」方式,取得立法會財委會 撥款聘請人手,籌備長津計劃。按照政府的說法,長者生活津貼是為補助本港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長者的生活開支,目的是扶貧。長者生活津貼既不像高齡津貼 以敬老為目的,亦非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的過渡安排。只可惜,政府官員為了急於推行有關計劃,採用了高齡津貼的資產及入息限額,結果是有需要的長者可能得不到津貼,反而經濟富裕的長者卻得到津貼。

現時65歲至69歲的長者,申請高齡津貼要申報資產。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資料,資產包括土地或物業、現金、銀行存款、保險計劃的現金價值、 股票及股份的投資及其他可變換現金的資產。單身人士資產限額是186,000元,夫婦則是281,000元。至於入息限額,單身人士為每月6,660元, 夫婦則為10,520元。政府為了讓長者生活津貼盡快上馬,不惜製作宣傳短片,向長者宣傳申報入息和資產很簡單,指明自住物業不計算,子女給的錢也不算收入。這種宣傳伎 倆,不單誤導長者,亦令到津貼可能落入一些根本沒有經濟需要的人手上。負責官員更提到長者可以將資產轉移,以符合申領條件。

上一輩的人,往往以生兒育女和買樓投資作為退休準備。現在政府宣傳子女給父母的錢不算收入,自住物業不計算作資產,便很容易導致出現富裕長者領取生活津貼的情況。一些有兒有女的長者,每月收到子女超過6,660元的生活費,是否仍應獲派2,200元?一些住在過千萬元豪宅的年長夫婦,是否每月應該得到4,400元長者生活津貼?他們若有經濟需要,是可以申請「逆按揭」,每月可領取萬多元年金作生活費,直至終老。二人若是退休公務員,每月領取10,520元長俸,是否仍應獲發4,400元的津貼?政府人口普查,計算住戶收入是包括非同住子女給父母的生活費。計算本地生產總 值,自住樓宇的市場租值亦計算在內。現在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及入息定義,明顯與上述定義不一致。

65歲或以上長者,若成功申領長者生活津貼,首五年可以得到132,000元,70歲之後,每月可較生果金多領1,110元,十五年可多領約200,000元,總數便是30多萬元。倘若夫婦二人都合資格,便可獲得接近70萬元,是28萬元資產上限的兩倍多。由此可見,現時高齡津貼的資產入息上限,並不適用於長者生活津貼。政府實應仔細研究,建立一個更合情合理的機制,能夠真正幫助經濟上有需要的長者。
**********

Friday, December 14, 2012

三無概念

很久以前,我曾上過領洗班,是在上宗教課以外的另一些教導,主要是宗教歷史之外的靈修課程,為領洗做準備。我還記得第一課神父就強調天主的三無概念:無所不在 Omnipresent、無所不知 Omniscient 和無所不能 Omnipotent。當時覺得很有道理,應是萬事萬物的根源和極致。

但接著下來的教義卻全都和三無概念不一致,使人覺得宗教有點問題,和所謂天主的全能有衝突。這帶出一個事實,就是宗教更似是人為的體系,和一個全能的神的概念大大脫節。

第一個神的概念是他是無所不在。既然無所不在,為何需要有神的居所如教堂廟宇等?難道他四處巡視但要休息時就回到教堂?我們很清楚知道這些場所的需要。敎徒到這些地方是因為它們是宗教的代表,為宗教需要而聚集的地方;可以見到神父牧師和其他教徒,亦可以被他人見到。一群人聚集在這裡,有身份認同感。自己認為神在心中而只在家中做崇拜神父牧師會不高興。一些宗教社群還會派人上門質問。在一些以使用宗教來統治的社會內宗教場所更為重要,因為它們就是權力代表和權力中心。這些被膜拜的神為了宗教的目的有時並不是無所不在的。

第二個重要的概念是神是無所不知。既然是無所不知,我們想什麼和結果是什麼神已經知道。既然如此,為何教徒還需要祈禱?但大家都認為祈禱十分重要,是和神在對話,有些人覺得是在告訴他一些他居然未知的事。祈禱在人的心靈上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因為可以將自己所想的有一寄托。還有一個做法是為他人祈禱,可以在對方面前做,或是一群教徒一起做。這一個社交動作在禮節上十分重要,可以加強在群體間的身份認同感。但神一早已知所有結局,所以他亦已知大家會祈禱什麼,和誰會失望。在祈禱的效力方面,有宗教人士假稱神會給人選擇自由,即是神不知結局,由人類自主。這個說法直接推翻神是無所不知的立論。

神的最大能力是無所不能。這是一個謬論,因為無所不能是不可能的。最簡單的想法就是不可能有一支可以刺穿萬物的矛,又有一個永不能被刺穿的盾。古老的多神宗教會幻想有善神惡神,但要有全能的神就需要一神論。但如何解決善惡之爭?現在解決的辦法是膜拜一個殘廢的神,只會作善,惡事留給次一級的魔鬼去做。

其實神如果是無所不能,就世上所有善事惡事都是由它而起。大家可能聽過愛因斯坦在辯論量子力學時曾經說過:神是不會擲骰子的。波耳對此的答覆是我們不能告訴神怎樣做。一個無所不能的神是不能被告訴怎樣做。他怎樣做都可以,包括至善至惡;正如老子所說:他以萬物為芻狗。人妄想以祈禱要求神做這樣做那樣,其實是不可能的。以神的概念來說,神做什麼都可以,而且他一早已知道將會做什麼和結果如何。從歷史和人類自己的經驗來看,神所做的大都不是好事。

結論是三無概念並不是正確的觀念。一個隨機的世界更是真實。如果還要和神拉上關係,他是會有能力包含一切事物會發生的所有機會。即是他位於非常高的維度,可以同時穿越時空和無數的平行宇宙。對他來說,骰子同時出現一至六點,而人的生與死同時存在,我們亦同時生活在天堂與地獄裡。




Friday, December 7, 2012

Monsieur Lazhar

我的插班老師 Monsieur Lazhar 是一套加拿大電影。加拿大是一個國家,但因語言而嚴重分裂為英法區,程度達致要舉行公投讓東部法語區獨立。這一套以 Montreal 為背景的電影是法語對白。

這電影在加拿大得到很多個奬項;現又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來頭不小。它是由加拿大劇作家 Evelyne de la Cheneliere 的著名劇本改編。

故事其實很簡單。有一個小學老師在課室上吊自殺,學校匆匆請了一個來歷不明的代課老師,原來是來自亞爾及尼亞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劇情圍繞著學生的困擾和老師的困擾,尋找解決的方法。到最後學生的心結可以解開,但老師身份被揭穿而要離開。

劇情的進行很緩慢,只是敘事又沒有很多笑位。不似寒戰和占士邦每分鐘都要刺激你的神經。導演描寫心情很細緻。成年人演員可以表現演技,但小學生的真情流露就需要導演功力。

lazhar

電影仔細描寫校園生活,但隱喻現代教育面對的問題。家長的過份保護和干預,對學生並無益處。面對心理危機更是手足無措。電影更帶出難民問題。北非亞爾及利亞以前是法國殖民地,現時都用法語。政局動蕩產生的難民會以加拿大法語區為目的地。影片講述的是當地難民情況,但世界各地的難民都面對同一待遇。所以這套電影在各西方國家都引起共鳴。

如果你想追求刺激,這套電影並不適合你。如果你想要複雜的劇情,這套電影亦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想有題裁思考一下世界的現實,這套電影可以給你一個機會。


Tuesday, December 4, 2012

北海大地

讀完氣候文明史,得到的結論是地球已開始進入溫暖期,人為因素只佔一少部份。未來幾十年可能全球氣溫會上升,冰原溶化,海平面上升,大量陸地被淹沒,人類面臨大災難。但亦有很多人認為人類適應能力很強,科學發展可以應付環境轉變。最重要的是在已知歷史上人類從未遇過可能滅絕的事件,心理上未有面對這種情況的準備。但國家地理 12月號有一篇報導,描述一件類似事件,可以一瞥災難發生時的可能情況。

在北海中部,位於蘇格蘭和荷蘭之間,有一個淺海區叫多格淺灣 Dogger Bank。漁民在此區經常撈到古物如人骨,用具等。因為位置距離大陸很遠,初時認定 Dogger Bank 以前是一個島,有人類聚居。之後的考古研究發現這一區的文物和英倫三島和北歐古文化相似,是相關族群。近期的古天氣和古地理的研究更令人吃驚。在一萬多年前的冰期完結時,海平面比現在低幾百尺,整個北海和英倫海峽都是陸地,和歐洲大陸連在一起。Dogger Bank 不是一個島,而是丘陵地帶。泰晤士河和萊茵河一起流入現今的英倫海峽位置,形成一個大河谷。北海這一片陸地,面積有英倫三島般大,現被稱為 Doggerland。這裡有平原和河流,適宜人類居住,估計人口不少。

north sea

大約在七至八千年前,地球暖化速度加快,海平面可能在數百年間上升,將整個 Doggerland淹沒。這一個過程在荷蘭仍可見到。現代科技讓荷蘭可以在這幾十年間僅僅抵禦,否則荷蘭有三分一土地已在海底。

從沿海和海底沈積物的考古研究可以找出當時人類生活的情況。以地理來說,首先是沿海地區的平原被大水淹沒,內陸仍有丘陵和湖泊。第二階段是水位再升高,陸地變成沼澤和淺灘。最後是陸地徹底被海洋吞噬。八千年前農業已有雛型,但在原野覓食仍是重要食物來源。平原陸地的損失使食物短缺,人類向高地移動;食物由陸上動物轉向湖泊魚類。當湖泊開始消失,海洋入侵,食物再轉向淺海魚類;直至人類再無容身之地。這些食糧的轉變可從人類聚居遺跡的食物殘渣中找到。當聚居地被壓縮,族群之間的爭逐變得激烈,暴力衝突和戰爭頻密。很多古墓地的遺骸都發現暴力損傷的痕跡,連兒童都不能倖免。Doggerland 被淹沒不是發生在一夜之間,其過程可能有幾百年。初時人類要逃避大水,但水退後又回來重建社群,直至最後大水永不退卻;其間的折磨可能跨越幾代。向東西兩方移居的人類在歐洲大陸和英倫三島倖存,但移向中部 Dogger Bank 山區的人類最後滅絕了。我們在北歐、蘇格蘭和一些北海偏遠島嶼都發現幾千年前的巨石陣祭祀地點。現在終於明白它們當時位於高地,面對漸被毀滅的平原。

以此發展推論,地球暖化幾十至幾百年後的情況可想而知。沿海地區會首先受壓,大量資源要投放在拯救少數位於海岸的城市。氣侯大轉變使農業萎縮,糧食短缺,無法餵飽九十億人口。很多地方會發生飢荒,大量的難民會四處流竄,跨越地域和國界。各國政局都會動搖,戰爭會因爭奪土地和資源而爆發。究竟人類能否逃過這一劫,或者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生存下來?現在應該要開始思考應對災難的方法。


Sunday, December 2, 2012

耶穌哭了

耶穌哭了。這真是大件事。事源在印度孟買,一間天主教堂 Church of Our Lady of Velan Kanni。這裡有一個耶穌像;有人發覺耶穌面上有水滴下,好像耶穌在流淚。人們都說這是一個神蹟,有人收集這些水當是聖水來分派。這間教堂變成聖地,不斷有人前來朝聖。

CHRISTIANS

印度是一個很宗教的地方。幾千年前已受波斯的宗教影響,後又發展成為婆羅門教。約二千五百年前,佛教和耆那教興起,維持了幾百年然後再有印度教加入。約一千年前伊斯蘭教傳入,亦佔一重要地位。到了英國殖民地時代,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對峙而結果令國家分裂。基督教由英國人帶來,天主教亦隨著貿易進入印度。所以印度人的迷信已有很久遠的傳統。

滴水變流淚,聽起來都令人懷疑,除非是極度迷信。真相是由一位印度人 Sanal Edamaruku 揭開。他查明滴水是來自牆內的污水管漏水,並不是神蹟;而信眾竟然飲用這些聖水,對公眾衛生有極大影響。

事件到此才真正展開。Sanal 因為揭露神蹟真相而被印度政府起訴,有可能被監禁三年。他又收到死亡恐嚇,結果要逃到芬蘭。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 對此事作出報導,你可以看看詳情

印度政府這樣做是有根有據的。印度有褻聖法 Blasphemy Law,是在十九世紀由殖民地政府建立,對褻瀆宗教作出處罰。Sanal 現時遊說歐洲政府向印度施壓,要求停止檢控和修改法例。褻聖法和印度憲法有衝突,因它侵犯了言論自由,又使很多無辜的人因小事受重罰,就算在 Facebook 對宗教留言不當都會被捕。Sanal 在愛爾蘭都柏林接受訪問,當地反應很強烈。愛爾蘭是天主教國家,亦有類似的褻聖法。因為印度事件,人民正呼籲政府廢除此法例。正如編輯所說,"We shouldn't be so smug in Ireland."

Thursday, November 29, 2012

嬰兒實驗室 Baby Lab

我是誰?我天生是好人還是壞人?這個問題在哲學界、宗教界、科學界和心理學界已辯論了很久。性本善或性本惡論各執一詞。最新理論是人的天性是多方面的,有善亦有惡,視乎對人類進化是否有利。

最切實的研究是問問初生嬰兒,看看他們對善惡的傾向。但初生嬰兒是白紙一張。哲學家盧梭 Rousseau 曾說過嬰兒是絕對白痴 perfect idiot,什麼都不知道。但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發展新研究方法,探討嬰兒的潛在意向。他們在大學設立了嬰兒實驗室 Baby Lab,嘗試找出道德的起源。

babyCBS 的六十分鐘時事特輯對 Baby Lab 造了一個專訪,介紹研究成果。你可以在CBS News 網頁看看這個電視節目和評論。研究的方法是讓三至六個月大的嬰兒看一些玩偶表演,然後讓他們選擇其中一個玩偶。嬰兒們雖然仍未能伸手取玩偶,但研究員會從他們的眼神,決定他們多望那一個玩偶,然後引申他們對那一種玩偶的行為有好感。

兩個玩偶爭奪玩具;紅色人搶走綠色人的玩具;嬰兒們望著綠色人的次數在統計上較多,研究說嬰兒已會分善惡,對弱者有愛心,所以性本善。不過我覺得嬰兒可能認為弱者好欺負,他們都想分一杯羹。

另一個實驗是再加一個黃色玩偶,對紅色人作出懲罰。嬰兒們望著黃色人的次數在統計上較多,研究說嬰兒已有仇恨感,對黃色人懲罰他人的行為有好感,所以性本惡。但黃色人是最後出現,嬰兒對他的注意自然較深。

研究結論是嬰兒在出生時對道德已有概念,不過善和惡的傾向都同時存在。我覺得這個研究有點兒戲;不是指和兒童嬉戲而是基本方法設定有問題。如果嬰兒是 perfect idiot,他們的反應都是沒有真正認知。這就等於問 Paul the octopus 去預測世界杯賽果。雖然有人煞有介事說很準確,但其實只是一廂情願。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2

讓婦女做主教

梵二與修女事件原來並非事出無因。雖然梵二決議精神在天主教內未能貫徹,但婦女出任神職的權利和自由在其他基督教內已相當普遍。天主教古板又固執人所皆知,但其反對婦女任神職的過時立場其實存在己久。有關梵二與修女的報導是源於近期英國聖公會準備表決讓女性可被任命為主教,引起全球注視。

最新消息是這個議案被否決。BBC今天早上率先報導。 新聞上網不到二十四小時,已有二千個留言,一面倒譴責這個令人失望的決定。除了其他已有女性教士的教會外,連英國國教聖公會的現任和前任大主教都表示失望。他們說投了贊成票,但仍不敵反對的票數。最諷刺的是英國的天主教團體亦走出來說表示失望,還希望聖公會再接再厲,不要放棄。其實這正是天大好機會讓天主教表態改變一向歧視女性的傳統,讓人看到她可以比聖公會更開明。不過以經驗來說,這是很難發生的。

報導亦解釋聖公會處理決議的方式,比獨裁的天主教民主得多。這些重要決議在聖公會總議會 General Synod 進行,行三院制 Tricameral。三院為主教院 House of Bishops,教士院 House of Clergy 和信徒院 House of Laity。除了主教是當然任命,教士代表由教區和大學選出,而信徒代表由地方信徒選出。決議要在三院都取得超過三分之二贊成票才獲通過。你是否覺得這個制度熟口熟面。它就是香港特區立法會模式,有功能議席和直選議席,但要分組點票,還要三分之二贊成票才可通過,讓少數可以主宰多數。今次投票結果正是如此,決議在主教院和教士院都通過了,但在信徒院以六票之差不達到三分之二。

既然民意大多數支持讓女性可做主教,那爭論點在那裡呢?原來有些支持者心底內仍有歧視心態。爭論點在其中一項條款,要規定女性主教仍要受一男性主教規管,稱為備主教 Stand-in Bishop。在這一點未解決前,少數的反對者就以保持教內和諧為理由否決了議案。

Friday, November 16, 2012

氣候文明史

氣候文明史
田家康

CLIMATE

氣候主宰人類文明的興衰。日本科學家田家康研究遠古至今的氣候變化,發現人類的起源至自古到今的各種文明的興起和衰敗都和氣候變化息息相關。這一本書簡明易讀,但帶出的問題卻令人恍然大悟。書中資料十分充足,我只記下其中幾件較重要的事件。

遠古人種在非洲進化,但困在非洲大陸百多萬年。其間經歷數次氣侯大變化,地球進入冰期,氣候轉趨乾而冷,遠古人要離開居住地覓食。因冰期海洋水位下降,他們可以越過直布羅陀、葉門和西奈離開非洲,研究發現出非洲記有七次之多。他們在歐亞進化,成為各種遠古人。

約七萬年前印尼多巴 Toba 超級火山爆發,影響全球氣候,世界各地的各種遠古人幾乎滅絕,只餘下非常少量的非洲智人。他們之後再度有機會離開非洲,再分散到全世界。現時全球基因研究都指出人類基因進化可追溯到這個時期的樽頸現象,稱為多巴突變。

一萬年前非洲北部氣候溫和。撒哈拉一帶是草原,長滿植物;人類在這裡生活,遊牧為生。約六千年前氣候開始轉為乾旱,遊牧民族向四週擴散謀生,有很大數目移居到東面的尼羅河岸。他們被壓縮成為緊密社群,需發展農業才可有足夠食物。這些社群進化成為古埃及王國。幾千年後,亦是因為氣候變化,非洲東部乾旱至尼羅河缺水,成為古埃及文明沒落的主因。

非洲地區轉暖而乾旱,但地中海北岸卻受惠。因農業收成連年良好,羅馬國力增強,結果成為羅馬帝國。但到了公元六百年,歐洲中部轉冷和乾,引致外族因要求生而不斷攻擊地中海一帶;是國力轉弱的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LAULAN中亞洲一帶在溫暖期主要是草原。其時東西貿易的絲綢之路並不太難走,因為氣候良好而貿易發逹。絲路中段有樓蘭古國文明。但絲路繁盛了幾百年後因乾旱沙漠化而越來越難走,樓蘭亦因乾旱和孔雀河改道而滅亡。

中南美洲一帶千多年前受惠於聖嬰現象大循環,暖而濕的氣候維持了幾百年,其間有不少古文明漸趨成熟。但幾百年前氣候大逆轉,反聖嬰現象使中南美洲西部連續乾旱;很多古文明因建設在山坡上倚靠雨水而非大河流而迅速毀滅,例子有墨西哥和秘魯在安地斯山脈西坡的古文化。

較為近代的數百年,氣候的短期循環對人類文明有很大的衝擊。每次有連續幾年的寒冷期或大旱期都會因糧食不足而引發大饑荒,繼而有動亂至改朝換代。最近一百年大饑荒亦幾乎出現,但因農業工業化和綠色革命而僥倖避過。

作者在總結回顧幾十萬年來的氣候變化記錄,指出各種天然氣候變化因素如地球軌道太陽活動等都顯示人類近數千年來已經歷了一段相對氣候穩定期,只有輕度變化。氣候應開始進入不穩定期;而人為的氣候變化因素包括溫室氣體,生態破壞等可能會加速氣候變化。更大的隱憂是世界人口比幾百年前增加了幾十倍。氣候變化引發的生態問題和糧食問題比以前嚴重得多。如果在幾十年間的短時間內氣候反常,人類會無法應對。就算人類不至滅絕,人口亦可能會大幅度減少。

Thursday, November 8, 2012

理性社會福利政策

前社會福利署署長余志穩 Stephen Fisher 做了樂施會總裁 Director General of Oxfam。這份工作對他適合不過,他的經驗加上樂施會的定位可以成為理性社會福利的聲音。但樂施會在香港政界的影響力尚未足夠。

日前他接受訪問,發表他對社會福利的意見,言之有物。但他所說的政策改善,其實應該在他是社會福利署長時就推行。在此看來,社會福利署作為政府處理社會福利的部門,是非常清楚福利政策和各項措施的利弊。但作為執行部門,卻無法推動社會福利改革。這個重要民生問題,極受政府財務和政治爭拗影響。既得利益者不會讓步減低福利,而受益未夠的又不斷苛索。

我將 Stephen Fisher 的意見節錄下來,就可看見弊處何在。

「長者津貼」是扶貧政策,必須設資產申報,以找出有需要的長者。他以鬆糕形容長津,有些人視它當飯食,有些人只作茶點。若撤銷資產審查人人 皆有,未來長津加幅肯定會少。津貼金額可以加大以幫助長者,但非加大人數使無需幫助的都受惠。他建議可於施政報告中多派一個月生果金,以解決追溯期問題的爭拗。

「資產定義」的計算方法社會福利署內部已有詳細指引。他認為議員浪費時間問得太仔細,實際意義不大,但卻拖延了政策討論又分散了注意。

「改革綜援制度」必須將現時制度拆散,將長者及在職貧窮者分開處理,不用綜援制度而是透過補貼幫助他們。現時子女可簽字承認不再供養父母而使長者可取得綜援,這有違中國家庭傳統;若提供津貼,一些收入少的子女仍可供養父母,使長者可維持基本生活。

在職貧窮者若依賴綜援就可能會放棄工作,故建議改用低收入家庭補貼。申請人只需提供工作證明,政府可提供金額的差距作補貼。必要時更可助他們找更高薪工作,讓他們有自發性的動力。

「綜援內的租金津貼」於事無補。增加這項津貼都不能追上租金,因為業主會根據租津,再加一定數目來釐定租金。解決方法是加建公屋。


Wednesday, November 7, 2012

白表買家免補地價購居屋

政府弱勢,議員借意都可以反對政府任何政策,是否有理他們都不理。曝光率和 sound bite 更重要。政府自己經常考慮不周,準備不足,捱打無還手之力,連抗辯都做不到。

白表買家免補地價購居屋出台時政府自覺是妙策,使居屋可以容易流轉,白表買家負擔少了上車更快。這使政府在房屋問題上可以稍為喘氣。但忽然殺出一個程咬金,在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上被狙擊,議員指責此舉會推高居屋樓價,市民反而買不到樓。這是一個錯誤的推論,但政府已被殺至措手不及,只能反駁說供應很少,比例不高,對樓價影響不大;更無端端認自己未有評估後果。結果是委員會即時搞一個動議,要政府撤回,殺到盡。

邏輯其實很簡單,這個大抽獎有限制。第一是只限白表買家,他們的入息和資產有上限,約是只可負擔首期和供款不超過入息的百份之四十。如果居屋二手價大幅升高,他們就不能負擔,買不成樓。但這個居屋需求卻沒有他人承接,因為他人不符合白表資格。他人要買居屋就要補地價,和現時安排一樣。居屋二手價如果上升,需求就因這 5000白表買家不能入市而不能增加,就會如私人樓宇一樣受額外印花稅影響。至於白表買家如何部署呢?他們都有轉售限制,兩年內轉售要補地價。兩年後樓市會有波動,白表買家如果要超越自己的財政負擔能力去買貴樓又無脫身之道風險就會很大。所以居屋不會只是因此安排而和私人樓宇價格比例脫節,除非私人樓宇再大升才有變數。現時居屋價格上升只是有人在炒消息。白表免補地價安排尚未開始,並無免補地價的白表買家在搶購居屋。

政府未能有效辯護。焦點不應在供應和需求問題上,而是在協助低收入人士上樓的政策。居屋要建多少才足夠,這要看有多少人申請,而他們全是低收入人士,買不到私人樓宇。看看每期居屋有多少合資格的申請人向隅就知道大約數目。居屋應要留在資助房屋範圍內,所以其實只應售與白表買家。居屋只在資助房屋市場內流轉,價格就會穩定,而低收入人士起步置業就有路可循。

**********
免補價居屋首呈立會即遇挫 議員憂長炒風 促暫擱計劃

【明報專訊】白表買家可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是梁振英政府的房屋重點政策之一,但政策首呈上立法會討論即遭挫敗,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通過動議,促請政府暫時擱置計劃。出席議員當中,幾乎一面倒質疑計劃成效,認為政府是「好心做壞事」,擔心令炒風蔓延至居屋二手市場;連被稱為「梁粉」的議員謝偉銓亦提出質疑。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承認,政府未有詳細評估政策的影響,但計劃若未經實行就擱置是不負責任。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昨日以9票贊成、5票反對、2票棄權下,通過由梁耀忠提出的無約束力動議,促請政府暫時擱置擴展居屋第二市場至白表買家,並重新檢討,避免推高二手居屋市場樓價。投贊成票要求擱置的議員當中,除泛民外,更有屬建制派的地產及建造界石禮謙、批發及零售界方剛。即使屬於「梁粉」的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謝偉銓,亦沒投反對,而是投下棄權票。

張炳良回應表示,計劃並非倉卒推出,目標是幫助公屋申請資格之外,但未能負擔私樓的人士。他承認政府未有評估計劃每年可釋放多少二手居屋單位,但強調5000個名額只佔整體居屋市場一個很小比例,即使影響樓價亦屬輕微。他又說,若計劃未經實行就遭擱置,是不負責任做法,強調計劃只是新居屋推出前的過渡措施,計劃執行後政府會檢討成效。根據政府方案,該5000個名額的家庭及單身比例為 9:1,並分兩批推出,首批2500個白表買家將於明年5月公布並選購單位,餘下2500個名額則於2014年1月公布。政府將於下月公布白表申請資格。
**********

Friday, November 2, 2012

How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cope with complexity

There was an interesting article in Mckinsey Quarterly recently; not a very long article, just a few pages.  It was written by Peter Ho who was the head of civil service of Singapore, and then the senior advisor of the Centre of Strategic Futures of Singapore.  His specialized area is how government could cope with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esent world situation.  I think this is something modern government should learn from Singapore.  The approach transcends cultur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The underlying awareness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rend towards complexity.   Black swans and sudden disruptions to current situation now occur more often.  The challenge to modern government is how to respond to them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The approach is quite simple, but requires a change of mindset.  First, there is the 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  Many new problems are complex and transverse many specialized areas.   Such multiple-dimension issues require the coming together of agencies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government, pooling their knowledge and talent together.  However, governments tend to optimize at the departmental level rather than organization level.  Departments tend to reward people for contribution to the agencies rather than to the whole-of-government.  The change of mindset has been a major initiative of the Singapore civil service.

oodaFacing a very complex environment, government should develop the capability to be adaptive, emergent, and be able to navigate situation of multi-causality and ambiguity.  The Singapore adopts the OODA model: observe, orientate, decide, act.  The tools used are scenario planning, policy gaming and horizon scanning.  Risk management is an major initiative.  The framework should include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at strategic level, risk indicators,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behaviour change.

In the face of complexity,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resilient to strategic shocks.  To be resilient, the organization must go beyond efficiency.  A lean system which focuses on efficiency may not have the capacity to cope with unexpected shocks nor to plan for the uncertain future.  Instead of having a bulky bureaucracy of redundant resources, government could develop a dedicated small unit for resilience to change.  It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special skill set not only for dealing with short term volatility and crises, but the ability to think about the future systematically.  To this end,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set up the Centre for Strategic Futures.  It is a catalyst for strategic change in the government and her agencies.



Saturday, October 27, 2012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是宗教故事。但就算你不信教,亦會知道最後的晚餐事件,因為有一幅世界聞名的藝術品最後的晚餐,是達文西的一幅壁畫。很多人都認識這一幅畫,其圖像亦被廣泛使用,但不是有很多人真正看過它。真蹟在米蘭,是在恩寵聖母修道院 Convent of Santa Maria della Grazie 的一個廳堂的牆上,有大約兩層樓高;當然不能拿來巡迴展出。修道院規模不大,亦不位於遊客常到之處。因為要保護古老殘破的牆面,室內環境受嚴格管制,參觀的人數極受限制。如果你到米蘭時想去參觀,就要有心理準備。我上次去足足搞了一個上午。

我看過多篇藝評,對達文西的藝術修為推崇備致,但對這一個作品很有意見。首先是認為它很虛偽造作,因為吃晚餐時是不會一字排開在餐桌一面;這個排列似是為達文西擺設,或是達文西為了畫像犧牲了現實。另一個意見是達文西刻意畫了瑪莉抹大拉 Mary Magdalene,在耶穌左旁。這個說法曾在小說達文西密碼 Da Vinci Code 內被充分發揮,被教會大力反撀。為何教會對虛幻小說有這樣大的反應?因為這個消息在二千年前已流傳。雖被教會壓制,但卻在地下傳承。現時大家都公認有其人,亦是耶穌親近信徒,在耶穌死時在其旁。教會不肯接受的是她是耶穌妻子,而在五世紀時寫下的瑪莉福音 Gospel of Mary 亦不被教會承認。

為何忽然又講最後的晚餐?原因是在聖彼得堡時參觀了聖艾素大教堂 St Issac Cathedral。牆壁高處亦有一幅最後的晚餐,是一幅馬賽克拼石畫,要用遠鏡才拍攝到。這一幅畫較寫實,宗徒們圍坐在桌子旁。Mary Magdalene 竟然又再出現,今次是倚在耶穌身旁。你可以看看我拍的照片,是否有美女一個靠在耶穌旁。教會對所有最後的晚餐畫像的說法是他其實是彼得。我問神父為何他有女士髮型?解釋是當時人人都留長髮;但看其他宗徒的長髮明顯是不同。為何他面容是女性,人人都有鬍子唯獨是他沒有?解釋是彼得年輕,是孩子面;但彼得是漁夫,日曬雨淋何來皮膚會好。為何他會靠在耶穌身旁?解釋是彼得是大弟子,得耶穌信任。真是死都拗番生。

教會聲稱耶穌在世其實是凡人一個。既然如此,為何要將耶穌聖母都非人化。耶穌有三十多歲,以當時民風,應當是已經結婚生子。雖然教會要消滅所有她認為不合適的文獻和證據,但這個懷疑一直存在民間。達文西和其他藝術家都要暗示出來。還有陰謀論說有秘密組織潛在民間和教會內等候時機。

last supper

Monday, October 15, 2012

梵二與修女

梵二 Vatican II 是最近一次的基督教大公會議 Ecumenical Council,是世界性主教會議,以表決重要教務和教理。千多年來,已舉行過廿十一次,早期就是它將聖經改到適合神權統治之用。由9世紀第八次會議開始,因東西基督教決裂,變成只是天主教的會議。自16世紀以來,其目的主要是應付基督教帶來的宗教改革。第二十次在19世紀首度在羅馬梵蒂岡舉行,被稱為梵蒂岡第一次會議,或是梵一。梵二要等到20世紀60世代才舉行。

梵二是天主教大事,帶來不少改變。在我求學時期,梵二尚未有定論,仍很神秘,要在多年後其決議才被宣傳,其重要性說成是和聖經一樣。梵二的決議是想將天主教帶入現代世界,彌撒可以用當地語言舉行而非限於拉丁文,非教士可以做教會職位,教會可以和其他宗教接觸。但我得到的資訊卻是反面的。初次接觸是一些天主教團體的文獻,是由一些很傳統和非常虔誠的天主教會提倡。他們極力反對梵二決議,說彌撒被改至不符合其目的,與異教接觸是違反信仰原則;最嚴厲的說天主教被改為一新宗教;還有陰謀論說天主教已被滲透。另一個發展是大家極度歡迎梵二,認為是教會大改革,很多教士雄心萬丈,要將傳道現代化;但換來的卻是梵蒂岡的鎮壓。

為什麼梵二忽然又引起大眾注意呢?起因是 National Public Radio 最近發表了一篇報導,採訪了一群修女和梵蒂岡鬥爭的事件。你有興趣知道詳情可以到其網站讀一讀

nuns這一些修女出生於梵二年代,對梵二很雀躍。以前修女們多是隱居於修院,日常只是誦經,和外界隔絕。因為梵二,她們覺得被解放;有機會駕車,管理帳目,離開修院搬到接近平民的地區居住,又改穿便服,不用一定要穿長袍。很多修女會出外照顧貧苦和傷殘老人,還有一些為囚犯和死囚服務。修女們開始為社會公義團體工作,又在電台和各種媒體協助爭取平等權利。

因為獲得各種自由,修女們希望教會繼續向現代社會看齊,尤其是一些已在基督教進行的改革。她們積極爭取女性擔任神職,和神職人員婚姻的權利。但梵蒂岡的改革意願非常有限,還有一些權威認為改革已過份,需要回復到梵二以前的情況。有超過十年的時間情況在僵著。教會希望傳統與現代化的衝突可以自然解決。1978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上場。他的看法是梵二決議雖然正確,但在詮釋方面有偏差,他的想法偏重於傳統一派。

情況在1979年變得表面化。教宗官式訪問美國,在一次教宗發言後,一個修女起立提問,說教會要完成使命,必須讓女性參與所有傳教工作。席間有四十位修女,一齊起立以表示支持。教宗當時未有回應。之後幾十年情況膠著,毫無進展。這些修女已用了一輩子的時間和梵蒂岡抗爭,但她們爭取的參與傳教的行動,卻被定性為極端女權運動,在教條方面有問題。

記者除了訪問這些修女之外,亦探討一些較近期的修院。一些沒有受到梵二熱潮影響的修女想法較為接近梵蒂岡的傳統立場。她們被灌輸的想法是進入修院是已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和在世俗社會做教師社工不同,修心誦經才是修道者應做的事。

雖然軟硬兼施,但修女們覺得梵二的改革開放已存在於她們的基因內。梵蒂岡內有些力量希望將紀律和傳統回復到梵二之前;但世界已比以前開放,各種宗教歧視女性的教條都受到極大衝擊,最近的巴基斯坦少女Malala因為提倡女性要受教育而遭宗教份子槍擊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Thursday, October 11, 2012

3R禁忌

外國人喜歡在酒吧吹水,可以和陌生人天南地北,無所不談,但曾有不明文規定,有3R禁忌不可談。3R就是 race、religion、revolution。

戰爭是社會上一個重要事件,軍事組織使人集中成為很多緊密群體。世界大戰曾驅使一些極端思想的人走在一起,令各種歧視惡化,種族衝突和宗教衝突都因此變得更嚴重。和陌生人閒談最好避免種族議題和宗教議題,因為太敏感和太有差異,很容易就產生爭執。革命議題更是危險重重;百多年前各國都搞革命運動,統治者極力鎮壓,這個議題更不能亂說,因為很容易惹禍上身。

但二次大戰後的近幾十年來這些禁忌漸漸被打破。種族平等和宗教自由抬頭,大眾的公民意識提高了。在種族問題上大家都很包容,只有很少數的極端份子會有明顯的歧視言論。宗教層面都是一樣。有信仰的人都不堅持自己的信仰,可以和異教者共處。民主國家的抬頭使革命言論沒有那麼惹火,不用再視之為禁忌。

現時在很多公開場合大家都可以自由地從容地談論各種問題。但我面對神長們時仍避開提及宗教醜聞,只因尊重他們以免引起尷尬。在其他場合,討論宗教問題很常見。資訊流通,各種不同觀點都容易聽到。現時互聯網上有不少資訊,解釋宗教所使用的理論和技倆、科學的最新發展、邏輯推理和哲學的各種觀念;人類可以有充足的資料,作出最合理的選擇。

雖然面對很多令人清醒的訊息,但要從宗教走出來並不容易。我不時都會和別人提及宗教。撇除了無神論者和反宗教人士,其他的各種應對可以歸納為幾類。最多數是不置可否類,多數來自宗教家庭,自出世以來已被洗腦,別無選擇。但其中有一大半以上只是以宗教為習俗,並不沉迷。他們的宗教活動不頻密,主要是出世、結婚、死亡。出世領洗時尚未有意識,死亡時已沒有意識。結婚時的禮儀算是最宗教的了。有一些朋友乾脆對神長說自己是CEO,即是在 Chrismas and Easter only 才去教堂。我一年都有數次在旅遊時刻意去教堂,欣賞建築和藝術,是人類的才華。這一類人對於宗教的討論,有事不關己的態度;一切歷史事件都說已是過去,一切當代事件都說是例外。對宗教受到批評,他們亦不辯護。

另一類是一個極端,對宗教忠誠,非常投入,可以隨時提出辯護理據,當然只是引用經文。有少部份還可以引用自身個案;例如大病好了,好運來了,浪子回頭了等等。他們很強調信仰。遇上不合邏輯,沒有合理解釋的事,他們會強迫自己相信,稱之為信德。馬克吐溫有一名句:Faith is believing what you know ain’t so。如果是事實,大家都信了,有何德行。但如果知道不是事實,但都可以因宗教理由相信了,才算是道行高超。你可能覺得這種邏輯有點奇怪;但當學校課程自小學以來都是這樣說,要抗拒就有點困難。他們之中亦有一部份可以汲取宗教的優點,自己感覺到被引導去行善,愛別人,幫助有需要的人。雖然這是較被動的想法,但對弱勢社群都算是有好處。

第三類在中間,本來為數不多,但近幾十年來急速擴大,又因資訊流通而連結起來。他們因種種原因已被洗腦,再置身於一個宗教的環境,被家庭、朋友、權威圍繞,規矩地重複著宗教儀式。但同時他們亦接觸到現代理性的現實,和宗教信仰有矛盾。宗教的愚人說法是他們已被魔鬼誘惑,其實是在清醒的邊緣。在幾百年前,這些人沒有出路,只有懷著疑問渡過一生。但今天資訊網絡發達,使他們不再孤獨。現時全世界有大量的團體協助他們走出困惑,香港亦有不少團體和網站專注這個議題。有需要可以看一看這個辦得較好的 全球性網站,在美國發起。

William Cohen是克林頓時代的美國國防部長。他寫了一本書叫做 3R, 不過是race、religion、romance,以自身經歷描述種族宗教禁忌,和他與太太一起打破這些禁忌的浪漫史。

Monday, October 8, 2012

Church Tax

Germany is quite religious.  Or put it in another way, she uses religion cleverly for her own causes.  Those who read European history would know that after the Roman Catholic fell in power, Germany, or her equivalent sovereignty states several centuries ago, took over the void.  To reap the residual faith, she created the Holy Roman Empire, putting the Pope as a front, while Germany as the emperor of Europe.

During the Reformation in the 16th century, Germany lent great support to the Protestants, and became a Protestant country.  If you know a little music history, you may notice that many great composers such as Bach, Beethoven were Protestants.  Nowadays, the numbers of Protestants and Catholic in Germany are about the same.

With religion as the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her income became de facto state income, or taxation.  In the past, people were not asked to donate at will to the church, nor were they persuaded to give 10% of their income to the church.  They were just taxed.  Money would go to the state, thus the church as well.  Today, such laws are still valid in Germany.  People are still taxed on their faith, with 5 billion euros given to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4.3 billion euros to the Protestant churches each year.

Now comes the problem.  Under the present democratic Germany governance, people could opt out that they do not belong to any church and thus are exempted from the church tax. When it comes down to the acid test of faith and money, we see the true human nature.  The Reuters published an article in September 2012 on such problem.  There has been an exodus of the faithful to quit their church and thus avoid the church tax.

The annual total of church leavers, usually around 120,000, rocketed to 181,193 two years ago as revelations about decades of sexual abuse of children by priests shamed the hierarchy and prompted an apology from German-born Pope Benedict.

Here is an added interesting point.  While people quit the church to avoid the church tax, some remain faithful and continue to enjoy church services.  To some of them, quitting the church is only an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concerning taxation.  They still go to the church for sacraments on marriage and death.

However, the church is not that forgiving.  She would not tolerate people coming to the church to be saved as a free lunch.  If you want to be saved, then you have to pay.  This line of thinking is seriously against the spirit of any religion.  However,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Vatican, the German Catholic Church recently decreed that people who opt out of the church tax should not be given sacraments and religious burials. Furthermore, they cannot work in the church or its institutions, including schools, hospitals, charity groups or choirs.  I wonder if this is against Hong Kong legislation on discrimination.  Also, I think this goes against the purpose of missionary where the goal is to get more people to the church instead of rejecting the faithful when they do not pay up.

Tuesday, September 25, 2012

如何餵飽人類

湊巧在網上看到TED一場演講,亦是有關食物問題。雖然不盡是有機和非有機食物的討論,但是在如何餵飽人類方面,是一些正面的思考。

講者是 Louise Fresco,她是荷蘭亞姆斯特丹大學的教授,專門研究全球性可持續發展。這個教授位置是為她的專才而特別設立。她亦是各國大學的名譽教授,主攻農林業研究。

演講開始時,她問聽眾喜歡那種麵包:超市包裝好的白麵包,還是小區商店人手製造的全麥麵包?大家都一致選擇人手製麵包,但那些問題多多的大量生產的麵包卻是改進人類文明的主要因素。

她解釋人類因歷史問題潛意識認定人手製造的麵包有真實感,誠實感和傳統性;又有過去純樸的生活的神話印象,因而有謬誤說回到過去生活更美好。但真相是以前在耕地捱苦作業的都是窮苦大眾。工業式生產的麵包反映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農業受惠於能源、機械、肥料。大量的人力由農業釋放出來,以前耕種維生的人有更好的工作而改善生活;社會上有人力從事文明的發展。

她說現時有主張說應回復鄉間式人力和自然的小規模耕種。但這並不是應對食物供應問題的方法,而是一些只為有能力負擔的消費者提供的奢侈品。如果要鄉間人民回復以前的耕種模式,就即是要將他們的生活水平貶回以前的貧窮狀態。而且因產量下降食物價格上升,城市的窮人階層就會捱餓。

正確的做法是應協助農民改良生產技術。以現代機械技術,科學在生物學,化學,生態學的研究使他們改善生產,而以務農為理想職業。工業式的農業生產帶來的缺點已是人盡皆知。現時應要做的,是增加食物的產量又要減低對環境的影響。她建議的路線,是由全球性規模的作業轉移到區域性規模的方式,針對區域的長處,輔助以生物科技改良品種以控制生產,蟲害,用水。較小規模的生產在環境污染上亦較容易控制。

糧食供應是人類大問題,一定要重視。她引用甘地在1931年的一名句,"To those who have to go without two meals a day, God can only appear as bread."

她講話斯文淡定,語句清晰,又是英語會話好教材。有興趣請到下面看看。

.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12

有機食物

有機食物近日又成為熱門話題,皆因史丹福大學剛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針對有機食物的營養價值。這份報告在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月刊 2012年9月號發表, 然後 US News 在9月3日跟進作出詳細分析和評論。

有機食物是泛指不用化肥、殺蟲劑和化學添加劑生產的食物。使用這些物質的根本目的是使食物產量增加以應付人類的無盡需求,又使到用作食物的動植物更健康,可防禦害蟲病毒。但如果濫用就有副作用。如果不用可以避開副作用,但不會使之更好。正如人類會服用藥物和補充品去保持健康;濫用有副作用,但不用就後果嚴重。

報告指出有機食物並非更有營養,這個結果並不令人驚訝。有機這個名詞有商機,現已被濫用到危險程度。真正需要有機食物的人會很小心;一般市民就任由商家宰割。有笑話說選擇有機食物要注意:一,要選瘦弱的;二,要選顏色不佳的;三,要選特別貴的。這和以前亞媽的教導完全相反。原來添加劑的作用就可使之更強健、更美麗和更便宜。

對於這份報告,有機食品界並不辯護。他們只說營養並不是有機食物的賣點,健康才最緊要,因為有機食品較少添加劑。但有兩點他們沒有說出來:第一是大部份食物使用的添加劑是符合安全標準;第二是有機食品不會使人更健康,只是較少機會不健康。

本來選擇有機食物是個人喜好,而且是現時的時尚活動,注意健康又可以拯救地球,無可厚非。不過有幾點應該要注意。

現時有機食物的市場監管仍有困難,有機名稱被濫用。除非有相熟的有機農場,真正清楚知道怎樣耕種,否則有機與否,全沒保障。更有甚者,有指控說有機食物是騙錢市場策略,有很多不確的資訊,可能有誤導成份;例如說有機食物更有營養,對身體更有益,味道更好等等。這些說法有些是謊言,有些是誇大,亦有些是心理作用。選擇有機食物,頭腦要很清醒。

如果很清楚有機食物的真正性資,作出選擇時就是基於恐懼的心理,恐懼不是有機的食物會對身體有害。這個恐懼不無道理,因為我們經常都看到新聞說食物不乾淨,化學品超標,有致癌物等。這些印象使大眾對食物有恐懼;又經媒體誇大,大家都很有介心。食物被驗出有少許化學物質都是大新聞。結果是政府有如驚弓之鳥,任何化驗結果都要公佈。所以我們時常讀到可笑的公告,說有食物發現微量化學物質,如果每日食數斤連續食多年就對身體有害。這種心理導致反面選擇,不是選最好的而是防範不好的。選擇的樂趣就此大大降低了。

還有一點令人注目的是有機食物的價錢,通常會比其他相同食物高數倍。先不說有些商人故意提高價錢以騙人。有機食物的培植因為不使用化學協作物料,其生產效率很低,成本比例很高,就算公平訂價都是較高。市場應該很公平,產量少而供應低於需求價格就會上升。有機生產要持續運作有盈利是必須。不過在地球有限的耕地情況下還要以低效率生產食物就對整體糧食供應沒有幫助。有機食物價格高昂,低下階層就負擔不起。這又引起階級問題和貧富問題。感覺像是有能力的人可以吃到不會令人不健康的食物,但窮人就不可以。這是有機食物熱潮的不良副作用。

但願吃不到有機食物的人都身體健康。

**********
史丹福大學綜合過去40年研究:有機食物非更有營養
 「富人食物」捧場客多 被指無助紓糧荒
【明報專訊】價錢較貴的有機蔬果,維他命C會否比普通蔬果多?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綜合過去40年237項有機食物與普通食物的比較作分析,指出有機食物「不一定」較有營養,對成人的健康效益並不顯著。有機食物的生產過程,不可採用合成農藥、荷爾蒙及添加劑。研究員指出,標籤為有機食物的蔬果,營養水平「平均」不比普通食物高,其大腸桿菌含量也不比普通食物少。雖然38%普通食物檢測到殘留農藥,但幾乎全部數據仍符合安全標準;有機食物則只有7%有農藥。史丹福大學衛生政策中心的研究員巴拉瓦塔 (Dena Bravata)稱:若想透過有機食物汲取更多營養,兩者沒明顯差異。其他變數如水果成熟程度,對養分也有很大影響。一個用了農藥的熟桃,維他命很可能比未熟的有機桃多。有機奶、有機麥片及有機豬肉在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亦較高。

《紐約時報》稱,有關研究勢將再掀有機食物是「健康明智選擇」還是「市場策略騙錢」的爭論。北美有機貿易協會(OTA)負責人布斯韋 (Christine Bushway)稱,污染物較少已是有機食品顧客的「強大誘因」。巴拉瓦塔亦同意,有機食物的顧客主要關注農藥對兒童的損害,希望減少化學品對環境的影響,並憂慮濫用抗生素會令細菌變惡,助長人類病原體的抗藥性,威脅公眾健康。美國環境工作組(EWG)亦稱,營養多寡「從來不是」有機食物顧客的關注重點,健康反而更重要。今次研究採用了統計分析方法,即綜合以往數據,沒進行新的實驗。研究員強調沒收外來資助,確保中立。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2

大象之死 2

我在2008年寫了一點摘要講述大象之死,是因為國家地理雜誌有一篇文章,報導大象的命運。大象有價,因為象肉可供食用,象牙又值錢。二十世紀初,大象被捕獵至瀕危,聯合國於是有公約禁售象牙和保護大象,情況稍有改善。但因保護區棲息地有限,象群數目又激增,引致生態崩潰,居民都受害,一部份大象要被撲殺,象牙又可有限度流通。不過起碼有一些大象都尚有保護。

2012年10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又講述大象的近況,題目叫做 Ivory Worship 膜拜象牙。起因是大象偷獵情況惡化。在喀麥隆,竟然有人組織偷獵隊,佩備大火力武器,由蘇丹和乍得直闖國家公園,一次過殺死數百隻大象,有很多是整個族群被獵殺。記者於是走訪全世界,臥底採訪象牙的需求,試試找出大象被殺的原凶。



象牙的用途,主要是藝術雕刻和擺設。這些出品雖然受歡迎,但並不是必需品。記者發現,象牙需求急速上升,是因為用象牙做的神像有極大市 場。宗教迷信對人的影響真是非常大。記者發現,非洲大象的象牙,主要是出口到亞洲,而最大入口國是泰國、中國和菲律賓。象牙製品中最大量的是各種神像,包括佛像和各種民間宗教的聖像;但增長得最快的是天主教的耶穌像。記者追查到最嚴重的象牙神像市場原來是在菲律賓。

在菲律賓宿霧有一個聖像,叫 Santa Nino de Cebu 宿霧聖嬰。相傳是數百年前西班牙人侵略菲律賓傳入天主教時帶來的,假說神像有神力以使人入教。現時菲律賓每年有一儀式,為聖嬰換衣服。神像被抬出來換衣服並清洗,用過的水就說是聖水分發給信眾。宿霧聖嬰的複製品就人人都要配帶,通常以塑膠或木製造。但有人吹噓說聖像的神力和它的價值成正比,而象牙製品就威力最大。因為迷信,象牙神像的市場大大擴展,為了得到象牙,引致非洲的大象再被屠殺。

      

報導發表之後,在世界各地引起迴響。有讀者留言,批評報導有偏見。有人說報導是針對天主教,因為內文用了不少篇幅描述宿霧聖嬰,而對其他地方的情況的報導就只有數段;而且最大象牙入口國其實是中國,不是菲律賓。記者以宿霧聖嬰為主題有幾個原因;第一是菲律賓入口象牙的增長速度特別快;第二是記者親身訪問了宿霧的天主教領袖,他親自講述宿霧聖嬰的神力;第三是記者參觀了當地天主教會的象牙神像收藏,第一身見證價值不菲的大量高品質象牙製成品。這些讀者對天主教鼓吹膜拜象牙的心態有點問題;以他們的想法,菲律賓有象牙神像不是問題,因為中國用得更多。這等於自己逃跑了五十步,卻指責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開小差。尚有另一數據:菲律賓每年入口象牙2萬5千磅,中國入口9萬磅,比菲律賓多 3.6倍。但菲律賓人口9千5百萬,而中國有13億人,大了14倍。由此可見菲律賓使用象牙的普遍程度。

各地報章的矛頭直指梵諦岡。美國的天主教新聞報 CathNewsUSA 昨天(19/9) 乾脆報導說梵諦岡沒有採取行動去對抗非法象牙貿易;雖然她說要對付跨國犯罪,但連 CITES 瀕臨絕種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都沒有簽。現時問題的嚴重性和信仰有關,因宗教目的而產生的象牙買賣沒有那麼被嚴密監控。梵諦岡起碼應作出澄清,不要鼓勵使用象牙製作神像,就已可救回不少大象。

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洗腦教育

近期洗腦國民教育搞得非常熱烈,結果是政府面目無光。熱潮已起,看來還需一段時間才會沉寂。不少朋友和同學都意見繽紛,各有己見。

洗腦在這次運動之中不是一個適當的名詞。狹義的洗腦是間諜技巧,是酷刑之一。這個不恰當的名稱造就了一個恐怖的印象。廣義來說洗腦是改變人的思維的行為。一切教導、宣傳、講道、廣告等都是洗腦。這些技術是標準學術課題。這些行為是否可以接受其實和宣傳的資訊有關,又和施者和受者的價值觀有關。

如果運動的主題和洗腦無關,那就和國民教育有關。國民教育只是一個名稱。雖然有學者咬文嚼字,想說明國民出了什麼問題。但我覺得這一些宣傳教育本質都是一樣。你可以叫它國民教育、公民教育、憲制教育、人民教育,甚至當作是道德教育,但其基本目的都是介紹現在的國家政權。這些課程和歷史有分別。歷史是說過去的事,好壞的評論都和利益無關。有關在位政權的教育就關係重大;事關政權延續和穩定,課程必然會隱惡揚善,偏向現任政府。在美國,教育強調憲法,但對印第安人事件說是平亂英雄事件。在英國,君主立憲被說成是最佳傳統,在北愛爾蘭的屠殺事件被描述為恐怖活動。在加拿大,聯邦制是國家基礎,但法語區不是這樣想,已幾番要求脫離加拿大獨立。

這些宣傳工程現被說成是洗腦教育,但其實存在已久。我記得很小的時候不時都會到政府俱樂部看電影。電影開始前指定動作是起立,唱英國國歌,然後先看一套十分鐘宣傳片,講述英國功績和二次大戰英國戰功。到了中學階段,經常有機會到工會欣賞文娛節目,但代價是要聽宣傳資料, 主要是美國的惡行,她在越南的失敗和中共對此的貢獻。多年在學,每日早會都要祈禱聽講道,每星期日要參加主日彌撒,每星期還有聖經課,用意是為宗教作洗腦宣傳。這是千多年來神權政權教育的延續,目的是延續宗教政權,現時就是為了延續宗教。受了這麼多年洗腦教育,結果它們都不成功。現時資訊自由流通,單一洗腦已經行不通。最新狀況是各種意識形態自由競爭,誰的宣傳工作做得較好就佔上風。

既然如此,現時的運動在求甚麼?為何政府不能有效應對?其實所謂被洗腦、以後沒有了言論自由、學生變了機械人,這些全部是藉口。內裡有一個議題,沒有正式宣之於口,就是反共。在每一個國家,宣傳政權教育都在進行,人民雖然並不一定欣然接受,但都不會強烈反對。很多美國人自知現時政權的根源,有人會有反感,但不會反對宣傳教育。不同的國家有不同意識形態,但人民都當宣傳教育是當然。香港有特殊情況,一國兩制。大家認定香港制;宣傳教育講大陸制就有問題。但香港屬於中國,如果香港隊在奧運會得金牌都要奏中國國歌。在香港的國家政權宣傳教育只有講大陸,難道還講台灣政權或英國政權?這種教育不是新事物,在香港存在已久。早在中共立國之初,香港已有很多學校推行中共宣傳教育,已做了幾十年。以前殖民地政府有制衡,回歸之後在法理上變成必然。所以它是政治任務是一個不能否定的事實。

問題出在那裡?都是在於政府在應對這個任務上失策。香港人在回歸後意識型態的回歸太慢,皆因回歸風頭火勢時不能把握時機將政權宣傳教育升格。到大陸口出怨言,才由特首將之加入施政報告,再花多年準備再準備。結果是不求成效,只求政績,將宣傳教育大鑼大鼓要獨立成科,再做水魚花了巨款搞一個非常膚淺低智的課程指引。我曾在小學搞過專題講座,又詢問校長可否將之納入科目。校長說各政府部門都是只顧自己政績,所有課題包括國民教育、道德教育、倫理教育、性教育、生命教育、禁毒教育都說要納入科目。其實小學課程已甚繁重,怎可能有時間做那麼多。但現因政治任務,國民教育跑出來了。再者,政府控制教育從來都只是在各科課程範圍入手。今次在國民教育上,竟然出了示範教材,連齡記的生意都要搶來做。這個高調的做法,未能向大陸交差之前已有反效果,引起全城震動,恐共被赤化的心理爆發了出來。

運動的口號是反洗腦、要有言論自由、保衛香港價值。我想很多人都不相信香港會就此全民變成共產黨員,或是沒有了自由。但這個運動使香港人重新關注這幾十年來在大陸曾發生過的醜事。提起大陸式國民教育,就被帶引到文革事件、六四事件、冤獄事件、造假事件、貪污事件,認定國民教育就自然會有這些結果。運動越滾越大這個心理相當重要。這亦是建基於香港的政治制度;一方面我們在追求民主,憲制內已經衝突不斷;在這個時侯高調推大陸式國民教育,和香港政治方式格格不入,難怪會引起巨大的反對聲音。

政府的應對很尷尬。一方面她要對大陸交代這個政治任務,二來香港亦有很大的親中勢力,所以不能輕易言退。但膠著了長時間,始終都要退一步另尋出路。最後決定是讓步希望平息風波。但官僚要面子,做得不徹底,都要留下敗筆。事實是國民教育科已撤回,但還要耍口術,說不是撤回而是要讓人自決。其實撇回不推但不禁就已是讓人自決。但說多了就不能使罷課行動降溫。

國民教育將何去何從?政府的取態應是希望大事化小,不會再應對又不再推動成科。國教咨詢委員會應會合作,研究一輪之後出一個課程範圍就交由學校自行處理。但我認為政權宣傳教育不會就此沒有了。一向有此科的學校會繼續教,而大陸國家意識會在有適當題目時加入各個學科。市民的國民意識會在適當議題上加以宣傳推廣。近日釣魚台反日議題就是一個好機會,參加遊行時大家都說要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大陸交出好戲,在內部事務和國際事務上做出好成績才能為人民普遍接受。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12

鋼琴 vs 鋼琴

這兩個星期連續聽了兩場鋼琴協奏曲,上星期五 (7/9) 聽李雲迪 Yundi 彈柴可夫斯基第一鋼協,今個星期五 (14/9) 聽芙莉特 Ingrid Fliter 彈聖桑第二鋼協。各有千秋,值得比較一下。

李雲迪有鋼琴王子美譽,並非浪得虛名。他的身段已是一個鋼琴家,高佻又手指修長。今次剪了個新髮型,形象成熟了。他演繹蕭邦非常出色,感情十足,非常詩意,充滿蕭邦的悲觀詩人的意境。我有他的蕭邦錄音和現場表演DVD,演出真是非常完美。今次聽他彈柴氏鋼一,期望很大。柴 氏風格和蕭邦截然不同;雖然柴氏亦有悲情性格,但感情表達很開放直接,不像蕭邦那樣隱晦。他的鋼一是少年時作品,極度表現激情。演出時需要的心理狀態和蕭邦的不同。Yundi 的技巧不容置疑,所有困難的段落都掌握自如,抒情的部份更是迷人。柴氏鋼一可說是最知名的鋼協,人人都要彈,錄音無數;珠玉在前,少不免要和各位大師比 拼。我聽過很多大師級版本,都是剛陽意味十足,熱情到不得了。Yundi 的演出有他自己風格的影子,有一點憂柔的味道。這是一個兩面的說法;可以說他的演繹有自己的性格,與眾不同;又可說他未如其他標準,未將樂曲的情緒完全釋放。我個人覺得他的演繹方式可以接受,但不知是否他的原意。看到樂評說他在星期六的演出比星期五好,可能就是在此不同了。

聽 Fliter是一個不同的印象。她不太像一個鋼琴家,表情很輕鬆,衣著亦很隨便。她的發展卻和 Yundi 有點相似,以演奏蕭邦而知名。這晚來演奏聖桑鋼二,亦是一個不同的嘗試。這首樂曲技巧要求很高;技巧之餘,要表達的法國情懷亦有很高難度。全曲沒有冷場,三個樂章速度都很快,終章更是極快板。很多長長而複雜的樂句一氣呵成,連呼吸的位置也沒有。據聞這首樂曲只用了十多天便完成,是聖桑專為魯賓斯坦而寫,是出色的即興創作。魯賓斯坦十分欣賞這個作品,於是要求聖桑為首演獨奏,自己反而做指揮。聖桑是鋼琴名家,此曲更是他手筆,但他都說因時間緊迫,練習不夠而對某些困難樂句覺得吃力。李斯特更認為此曲難度高到適合他而多次用作公開演出。Fliter 這晚的演出可說是驚人,艱深技巧不當一回事,全曲樂思非常流暢,可以不著痕跡地不覺得緊張地就達到了高潮。我看她這晚的演出要比 Yundi 高了一班。

他們兩人還有一點相同,就是都要轉型彈貝多芬。樂聖的鋼琴奏鳴曲內涵甚深,要彈不難但要彈得好不易。由蕭邦轉戰過來就是一個考驗。Fliter 已出了貝多芬奏鳴曲特輯,口碑甚好。這晚她亦不吝嗇,encore 彈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的第三樂章,確實令人眼前一亮。Yundi 亦已宣佈會在2013年出一隻貝多芬專輯,彈月光、悲愴和熱情。這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最受歡迎的幾首。成績如何,拭目以待。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12

Your car may leak your personal data

You may be very careful with your personal data.  But in the near future, when you drive, your car may leak your personal data to the world.

This is a planned scenario revealed in the IFA 2012 Consumer Electronic Show in Berlin.  You may see the full article in IT World.  In a joint panel presented by Ford, Microsoft, Inrix and Tuneln Radio, the future of car electronic devices were revealed.

It started with road safety.  Cars will broadcast information on its GPS location, speed, size, etc through a wi-fi system to nearby cars.  Such car-to-car communication will activate safety device which can control the cars making sure they are not on dangerous collision course.  A pilot project has been launched in Ann Arbor where 2800 cars of various types were such connected.  If the result is proven to be successful in reducing road accidents, it will likely be made mandatory by legislation.



Other manufacturers are quick to seize the chance to gain market.  The communication with cars is expanding.  The identity of the car, including licence number and ownership which are public information will also be included in the communication.  Coupled with a smartphone which the driver plugged in when seated, the car will know the preference of the driver on the setting of the car such as seat position, rear mirror position and seat belt.  Knowing your identity, the car will tune your favourite radio station, play your music, read your calendar, know your appointments, plan the route you take, calculate the time you take and how fast you should drive to be on time.  Ford is working on sensors built into the seats to monitor your heart rate and awareness.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are inclined to include these features as mandatory because of their potential to reduce claims.

What happen to all these valuable data?  Besides yourselves and the car, there are many other parties who may have a ligitimate claim of access.  They include many service providers,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law enforcing agencies.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hackers spying on the air waves for information broadcast by cars.  Some food for thought: in USA, Police made more than 1.3 million requests for car location data last year alone, roughly two thirds of them in non-emergency situations.  At present, there is no way to stop companies from using such data for their own purposes or sell them en masse.

Questions are being asked whether we will gain the legal right to control how our car data is used.  This may need some new legislation which the mobile service companies will firmly object to.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Intouchables 閃亮人生



Intouchables 是近期忽然走紅的電影。法國原裝電影一向在香港不太受歡迎,這部電影開始時亦不受人注意。但電影拍得好,只靠口碑就足以令它在短期內被熱捧,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劇情相當簡單,講一個全身癱瘓的富人和他的私人看護的關係。香港譯名叫做閃亮人生,我覺得不甚貼切,他們苦中作樂,可以暫時忘記痛苦,但說不上閃亮。台灣譯名叫逆轉人生,較好但亦不很正確。他們互相影響,但不至於將人生逆轉了,只是觸動了對方的心靈。

劇本談不上有什麼情節,只是將他們的接觸互動編輯起來。故事是由真人真事改編,當中應有很多情節被戲劇化了。但細節寫得有幽默感而對白又生動。兩位主角對角色的演譯十分出色。他們的對手戲就是劇本的主線。

故事的主概念是兩個極端的衝擊和互相影響:富人和窮人、白人和黑人、主人和僕人、殘廢的人和健康的人。他們好像活在兩個世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階級不同。編劇沒有放過其中任何一個會引起衝突的機會。每一個場景都要描寫殘廢的人和健康的人怎樣看世界,他們對文學的不同認知,對音樂的喜好,藝術的角度,感情的理念。先指出他們之間的分歧,然後描寫他們怎樣去解決。劇情輕鬆幽默,但底下卻有明顯的哀傷和痛苦,其結果是造就了一套感性又動人的戲劇。

故事發生在巴黎,兩個主角的背景反映了巴黎的兩個世界。一個是歐洲傳統文化的巴黎,另一個是非洲移民聚居的巴黎。遊客到巴黎都會欣賞路易十四及之後的皇室建設,又會看看法國大革命的熱點。但我去巴黎蒙馬特區時下山行了相反方向,走進了Clichy區。在那裡居住的全是黑人移民,生活環境較差,和遊客所見的全不一樣。影片中兩個主角居住的地方有很大的差別,是為巴黎實況。

影片在巴黎拍攝,有很多很熟悉的實景。看護帶主人出遊,汽車經過塞納河畔的馬路和隧道。這一段景色優美的道路很著名,當然還有戴安娜王妃車禍身亡的行車隧道。看護推著輪椅在塞納河畔漫步,少不免要經過亞歷山大三世橋 Pont Alexandre III、藝術橋 Pont des Arts 和新橋 Pont Neuf。去過巴黎的朋友看著會有很多回憶。

Tuesday, September 4, 2012

Blue Moon

老一輩的人都聽過貓王名曲 Blue Moon,這首名曲亦有不少歌星灌錄。最有感情的仍是貓王版本,請你點點再聽聽。Blue Moon 是什麼?西方諺語有說 Once in a blue moon。意指非常罕見的事。但 blue moon 並不是極之罕見;西方傳統,如果一個月內有兩個滿月,第二個就稱為 Blue Moon。其實月亮每 29.53日繞地球一次,地球一年 365.25日,應該有 12.37次滿月。所以每隔數年就會有一年之內有13次滿月,有一個不幸的月份在月頭和月尾各有一次。

2012年8月就是這一個月份。8月1日和31日都是滿月。2012年8月31日就見到 Blue Moon。這一次 Blue Moon 有特別意義,因為它就發生在 Neil Armstrong 的葬禮那一天。因為這個原因,全球發起 Blue Moon 照片搜集,一齊紀念 Neil Armstrong 的成就。Neil Armstrong 是登月第一人,但這並不是他的成就。登月旅程是集體行動,它顯示出人類的能力;人類並不是被神困在地球,只會享用地球上被創造出來供人類為生的資源。人類有能力到達另一世界,而月球真正面目就證實了其他天體的物理事實。Neil Armstrong 的成就是他踏足月球說了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有說這並不是既定的台詞。他選擇不恭賀太空總署、亦不恭賀美國,真正有感而發,恭賀全人類跳出了巨大的一步。但當時的登月行動原來是意氣之作,沒有週詳計劃;沒有準備如何使用月球,建立基地作科研、太空觀察、太空旅程基地、資源開發和作為地球殖民地。月球之旅之後全面停頓,可能要再等二十年才會再度探索。對 Neil Armstrong 來說,原來真是 Blue Moon。

Blue Moon 原來不是藍色,只是如一般滿月的顏色。但地球上卻曾經多次見到真正的藍月亮,多是在巨大火山爆發後由火山灰微粒折射光線引起。請看看這段 NASA 拍的短片,詳細介紹 Blue Moon 的因由。

Tuesday, August 28, 2012

書法落款

同事們不時都不吝為大家提供有趣資訊,很多都是有用的講座如書籍介紹、藝術演出等等。我有時會出席這一類活動,有機會和有衝動時亦會和大家分享。雖然亦是賣廣告,但我一定是親身出席做白老鼠,絕不會放大家飛機。不過至於是否受感動,就要看機緣巧合。雖然藝術不能被批評好壞,但個人主觀喜好絕對自由。如果說喜歡一切藝術,當是不懂扮懂居多。

Stephen兄早前介紹一批藝術講座。我有空去聽了禤紹燦先生講書法題款用印。短短的兩小時,資料如海嘯而來,盡量吸收都遺漏不少。近日在網上遇上吳清華講書法落款,正是禤紹燦所講過的題目。所以就要匆匆記錄下來。

書法作品大多有題款,分上款和下款。上款多是尊稱送贈的對象和目的;而下款除簽名外,主要描述書寫時的時間和情景。落款的傳統很講究,功力不夠可能連落款都看不明白。

書法作品中,落款大都會記載書寫時間。雖然有些現代前衛派不落書寫時間,而近代書法家紀年亦有採用公元紀年方式,但大部份書法家還是使用傳統干支紀年。傳統書法比較講究紀時方法,在落款中佔極重要地位,而干支紀年是從古至今一直沿用的一種紀年方式。

傳統書法家採用的干支紀年方式,以天干地支相組合。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稱十干。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支。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可依序排列成六十組,從甲子至癸亥代表六十年,一般稱為六十花甲子。

而在年月之前,也有加上歲在、歲次等。

季節與月份以農曆為主。每一季中的三個月,可依孟、仲、季相次。如秋季;七月稱孟秋、八月稱仲秋、九月稱季秋,其他三季亦同。

每季的第一個月也可以依初、早、首、始、新、上、肇、開等,如:初冬、早冬、首冬、始冬、開冬、新冬、上冬等等;
第二個月可依中、正、 半等,如:春半、春中、正冬等;
第三個月可依晚、末、暮等,如:晚春、末秋、暮冬等等;每季的末月又稱杪月,三月稱杪春、六月稱杪夏、九月稱杪秋、十二月稱杪冬。

月和日的雅稱都有來歷。一般而言,依淵源可分幾類:上古典籍、農曆節氣、民俗節日、文學典故、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等。

以下是月日代稱之整理:
一月:孟春、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歲始、肇春、初陽。
二月:仲春、卯月、如月、夾鐘、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三月: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餘春。
四月:孟夏、巳月、余月、中呂、初夏、麥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五月:仲夏、午月、皋月、蕤賓、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種。
六月:季夏、未月、且月、林鐘、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七月:孟秋、申月、相月、夷則、瓜月、初秋、桐秋、桐月、蘭月、肇秋。
八月:仲秋、酉月、壯月、南呂、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九月:季秋、戍月、玄月、無射、菊月、暮秋、涼秋、杪商、秋末、殘秋。
十月:孟冬、亥月、陽月、應鐘、初冬、早冬、首冬、始冬、開冬、新冬。
十一月:仲冬、子月、辜月、黃鐘、霜月、寒月、葭月、正冬、暢月。
十二月:季冬、丑月、涂月、大呂、臘月、暮冬、梅月、暮歲、歲杪。

每月一日至十日:上旬、上浣、上瀚、上澣
每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中旬、中浣、中瀚、中澣
每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下旬、下浣、下瀚、下澣
每月初一:朔、旦、額
每月十五日:望
每月最末一日:晦
其他:元旦、元宵(元月十五日)、端午、中元(七月十五日)、中秋、清明、冬至、七夕、重陽、除夕等等。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例:「歲在壬午年花月中旬吳延陵書於靜心雅築」

落款題款常用語有下列各種:
上款:雅正、雅屬、教正、清賞、博鑒、正之、賜正、清品、惠存、清玩等等。
下款:敬書、臨、題、書、節臨、學書、試筆、撰題、拙書等等。
     

Sunday, August 26, 2012

誰謀殺了居屋

我試從公共政策和福利資源管理角度看看居屋問題。

居者有其屋是一個很好的公共房屋政策。政府一向以來為貧困家庭提供廉價出租公共房屋,需求很大。出租公共房屋是虧本生意,因租金不夠承擔開支,每建一棟都會增加長期經常開支。當生活改善後,租戶會有意欲置業而交回出租單位。市面上亦有家庭希望置業但卻未能負擔物業的成本。居屋滿足這些需求。政府資助以折讓價錢出售物業給公屋租戶以使他們交回單位,又出售給收入較低的市民,是房屋福利的延續。出售居屋,政府取回成本,資本可以持續地循環使用,不需長期再注入資金。其代價只是供應用地,即是將土地分派給人民,作為人民福利。

為避免資助物業被販賣圖利,居屋出售受到限制。初期的居屋有很長的禁售期,不能在市場流通。而居屋是針對低收入人士,他們大多數不是私人物業市場的對象客戶,所以居屋對地產行業沒有太大影響。

但業主真金白銀買了的居屋,就是私有產業。以資本主義的原則,他們應有自由去處理自己的資產。政府在此有點短視和考慮不詳。居屋在禁售期後可以在補地價後自由買賣,而新一代的居屋更是沒有禁售期。居屋於是因此流入了私人物業市場。

問題出在那裡?第一,居屋業主以折讓價買入居屋,以市價七折為例,業主其實應該只佔七成權益,三成歸政府,所以物業契約內有限制。當物業升了值,業主應得的是物業現價的七成。但現時安排是業主只需補回地價就可全權自由出售居屋單位,即是業主可以將政府的三成權益的升值部份獨佔。當物業市值上升,而土地現價又上升,要補回的地價比例上就變得較少。第二,政府提供了房屋福利,體現在折讓了的三成權益。這並不一定等於地價,因為居屋定價是跟隨物業市價,而現時的地產泡沫已顯示物業價值要比土地和建築成本高出很多。政府興建居屋,在整體價值上是虧本生意,但可解說是給人民的居住福利。但當居屋被業主以市價出售圖利,福利說法就消失了。

變了質的居屋有嚴重後果,它們進入了私人物業市場,衝擊私人物業供求平衡。這是一股潛在的供應,在市道平淡時不甚起眼。但當物業市場升溫時,出售居屋的意欲會忽然增加。居屋是現貨,沒有建築滯後期,地產界很難應付。在政治和政策層面,我們已見證變化。當地產市道不佳時,地產界歸咎居屋,要求政府停止興建。其實居屋應是福利,造福收入較低的市民,而他們並非地產商的客戶群。現在因為地產商的利益,這個福利沒有了。我覺得地產商這個憂慮有點短視。居屋業主出售了居屋單位,雖然買家就此不買私人物業,但賣家極有可能會變成私人物業買家。地產界不會因此而有重大損失,他們應該計對其他市場因素。

煲呔在此有角色。政府抵擋不住地產界的政治壓力,宣佈停建居屋,置低收入人士的置業福利不顧。但她又自圓其說,辯解為居屋歷史任命已完結,再無需要。當民間要求重建居屋的呼聲不絕時,她又不願意認錯自掌嘴巴。取代的可租可買置安心計劃是權宜之計,歸根結底其實亦是居屋,不過制度變得很複雜,以致行政費用甚高,而政府的資本風險亦大大提高。

我認為居屋是房屋福利這一個原則應該要貫徹。政府不應輕易放棄她擁有的居屋單位的權益,更不應只收回地價就讓這些政府資助房屋變成私人物業,可以在地產市場炒賣。政府應該堅持居屋是資助房屋的地位,維持推出時的條件,只可轉讓給公屋租戶及收回出租單位或是經入息審查的低收入人士。居屋業主可以轉讓其七成權益給這些合資格人士,但政府仍擁有物業的三成權益。雖然二手居屋仍是資助房屋,但其吸引力應該不弱;只需看看每期新居屋出售的盛況就可說明。居屋不進入私人物業市場,對地產界影響減少,政府就不用承受地產商的政治壓力。一筆過注資作為興建居屋的種子基金,就已可多年循環使用興建新居屋。大量資助居屋的市場,可以協助下一代的年青人上車置業。但現時的補地價安排謀殺了居屋的原意。

Friday, August 24, 2012

Protect your cloud data

Cloud computing is the order of the day.  It is receiving much attention and many companies have moved their IT platform to the Cloud.  However, the fact that the core of Cloud computing is to relocate your data away from you has created a sense of insecurity for many.  Security measures for the Cloud have been well developed; but this cat and mouse war will never end.  All advices say that one has to be prepared for the black swan, and be aware that the weakest link in personal data security is yourself.

Recently, CNN has an article offering some tips on cloud security.  Surprising, it came from an IT expert who himself suffered from a careless mistake.  You may wish to take a look at this article.

Here are five useful tips that are worthwhile to follow.

1. Backup everything -- in the cloud and on the ground.
Although it is convenient to have your data in the cloud, to be accessed anywhere and with different devices,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them backed up elsewhere.  Cloud providers will back up their data in order to maintain a quality and uninterrupted service.  But when someone else, or yourself, messed up the data, the corrupted data will also be put as back-up copy.  Harddisk storage is now very cheap.  It is a good practice to spend a little time to back up your cloud data on your own harddisk regularly; better still, back up more than one copy.

2. Use a bunch of different passwords.
Always use different passwords for every single online account.  It is obvious that this can protect you from every account being hacked should you accidentally leak one password.  Too many passwords may be difficult to remember.  You can devise a secret system yourself for password allocation, or use a password management service available in the market.  The simplest way is to write the passwords down in one place.  But be careful of how you write it so that other people cannot understand should the paper be stolen.

3. Don't link all of your accounts together.
This is daisy-chaining.  If you use Facebook, Twitter or Google to log in to other social networks or websites, you may run the risk of all those accounts being compromised at once.  It is convenient to link accounts sometimes, but you should try to think like a hacker when you are doing it.  Try not to link accounts with important information with others.

4. Use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on Google and Facebook.
This one is vey useful.  Both Facebook and Google offer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or sign-in.   For Google, you will be sent a code via text or voice message as second authentication when you sign in.  You will then need your password and the code to log into your Google account from an unfamiliar computer if you have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turned on.  Facebook has a similar feature called Login Approvals.  It is used when you log in from an unfamiliar computer.  Some other services, including Amazon and WordPress have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Turn them on for extra protection.

5. Don't use 'Find My Mac' on Apple computers.
If you use "Find My Mac," which is designed to help you locate your laptop in the event of a theft, you run the risk that a thief or hacker could wipe it clean, which is what appears to have happened to the writer.  When you perform a remote hard drive wipe on Find my Mac, the system asks you to create a four-digit PIN so that the process can be reversed.  But if someone else who gained access to your iCloud account through malicious means performs that wipe, there's no way for you to enter that PIN.

Sunday, August 19, 2012

我是誰

荒失失奇兵 Madagascar 已拍到第三集,非常受歡迎。通常這些拍給小孩子看的卡通片都會隱藏一些道理,暗中給他們洗腦。不過小孩子的智慧不容忽視。我記得在第一集有一幕,是班馬 Marty 有身份危機;他對動物朋友訴苦,說他搞不清楚他自己究竟是一隻有白班紋的黑馬,還是一隻有黑班紋的白馬。小孩子笑得很開心,他們知道 Marty 只是一隻班馬。不過編劇沒有那麼聰明。在第二集他再搞一次。動物朋友們一齊幫忙,為 Marty 數班紋。答案是他有二十一條黑班紋,但有二十二條白班紋,結論是 Marty 其實是一隻有黑班紋的白馬。小孩子笑得更開心,他們知道 Marty 只是一隻班馬。



小孩子天真無邪,想法直接,沒有人為的複雜。但成年人就經常會思考混淆,自尋煩惱。較早前有辯論,說這裡的人究竟是中國人還是香港人。有人說香港是中國一部份,當然是中國人。但又有人說香港是特別行政區,不由中國統治,香港人不是中國人。雖然各自在鑽牛角尖,各有利益盤算,但大家心中其實知道,這裡的人是中國的香港人,或是住在香港的中國人。

二千多年以來,人類對道德觀有很大的分歧。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有學者提出人性本善,有如一張白紙。人的一切惡行,都是習染而來。問題是從誰習染,而始作俑者又如何學壞?補鑊說法加多一項:世事皆惡,唯有人性清白,但來到世上就會學壞。性本惡論者說人從野獸進化而來,獸性乃是天性,人出世就已繼承了這些習性。在社會生活,需要後天學習人為的道德禮節,才可以在扭曲自然的人類社會上生存。這些自以為是的理論都是自尋煩惱,其實人類進化而來,適者生存,就保留了最佳的求生基因。這些基因在人類的道德觀點上來看有善亦有惡。為了可以傳承基因,所有生物都會愛護子女,家庭和伙伴;但在需要求生而爭奪資源時,就會對他人很自私和無情。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其實和班馬一樣,有白班紋亦同時有黑班紋。

人的本質是什麼有很神怪的說法。聖經說人有原罪,由亞當夏娃帶來。數千年來所有的人一出世時已有罪,終生不做其他事都已是罪人。後來耶穌被殺,被說成是為人類解原罪。自此以後,人一出世就沒有罪。是罪人與否,竟然可取決於一個生日。其實人的祖宗是否有罪和其後代沒有任何關係。但亦有人說性格會遺傳,很多子女的性情和父母相似。但基因帶給下一代的只是生物特徵。人生經驗和處事方法取決於後天學習。你究竟是好人還是罪人是由你的生活環境決定。人類的文明只是知識的累積,而經後天學習而得。

Thursday, August 9, 2012

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

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
By John Perkins



The author said this book is his biography;  that is, a true story.  I find it more like a novel.  It was written vividly with many interesting details.  The underlying story is the conspiracy of the USA Government using false economic tools to influence other countries.  Quite interestingly, the USA Government did not openly rebut this book.  Instead, some critics claimed that the book does not have substantial details on the in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at it is rather a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USA foreign aid policy.  Actually, facts of truth cannot be denied, but intention can be.

John Perkins was trained by the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 to be an economic hit man, both in concept, intention and skills.  Thereafter, he was employed by an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firm.  As an employee of a private firm, he was not paid by the USA Government, nor had any official connection with her.

The scheme worked this way.  First, the USA Government showed a friendly gesture to a developing country, giving hope of assistance on modernization and progres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iplomats, the private firm would be awarded a consultancy on the feasibility of infrastructures such as hydroelectricity, power grid, highway system, etc.  The economic hit man would provide professional input, concluding that such infrastructure would greatly increase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With such economic forecast, USA banks, the World Bank and USA foreign aid agencies would grant enormous loans to the country.  Using insider knowledge, all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would be awarded to USA companies.  In a decade, the country would be deep in debt but the infrastructure would not be able to generate sufficient wealth for the repayment.  On the verge of default, the creditors would ask for exclusive right on the explor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USA firms.  The deal would usually let the firms retain 75% of the profit, with another 20% given to the ruling families as sweetener, leaving only 5% for the national coffer.  In the meantime, the debts were still outstanding.  With such outstanding liability and the grateful ruling class, the USA Government would have favourable votes from these countries on UN affair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But what about those countries which could repay the debts?  A typical example is Saudi Arabia with ample crude oil export.  The economic hit man designed the Great Money Laundering Project.  A few decades ago, Saudi Arabia was a desert with only nomad populatio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economic hit man, the entire infrastructure of the country was modernized, from garbage collection, highway system, energy system,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n particular, to a military system with state-of-the-art USA weaponry.  All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supplies were handled by USA firms.  All loans from USA were channeled back to the USA economy in this way.  But Saudi Arabia still had to repay the loan from her oil reserve.  The kill in the whole event was that all management, maintenance and supplies of all infrastructure and weaponry were continuously undertaken by USA firms because Saudi Arabia had no skilled personnel for them.  The end result is that Saudi Arabia now relies heavily on USA in running her infrastructure and in being a strong military power in the Middle East.  She is now a strong ally of USA and is a strong military base for the USA force in the region.

The economic hit man was not always successful.  There were countries with leaders who were full of national pride and were aware of  the USA intention.  The economic hit man is only one level of many covert operations.  When they failed, the real hit men would come into play.  Uncooprative leaders were outright assasinated.  This happened several times in South America where presidents were killed in air crashes, including Roldos of Ecuador and Torrijos of Panama.  For those well protected leaders, the USA Government would find an excuse to rage war.  There are typical examples in Panama and Iraq.

Economics is an inexact science.  There are much narrative fallacy within and it can be easily manipulated one way or the other.  While there have always been debates on Keynesian economics and Friedman economics, the economic hit man could easily take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in meeting his own needs.  Heavy investment on infrastructure is the core of Keynesian economics.  This is favourably labeled as a prerequisite on the road to prosperity.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carrying out the projects, the Friedman economics of a free market is heavily promoted, leading to open competition by private firms, with USA firms having great advantages using insider information.

The final trick is to give false creditability to this theory.  John Perkins took the statistics theory developed by Andrey Markov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hich is a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based on probability.  He employed a mathethetician and launched a research project based on the Markov Process.  In six months, they produced the Markov method for econometric modeling, the result is the forecast of the impact of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ical papers were produced and were published in science journals.  The tool of the economic hit man now has a false academic foundation.

The work of John Perkins as an economic hit man covered Indonesia, Panama, Saudi Arabia, Iran and Ecuador.  All of them were victims of USA foreign policy.  John Perkins found his conscience and resigned from the consulting firm in 1980.

Tuesday, July 31, 2012

藝術家的自大

公元前五世紀,兩位繪畫大師宙克西斯 Zeuxis 和帕拉西奧斯 Parrasius 比試繪畫技藝。Zeuxis 畫了葡萄,雀鳥以為是真的飛下來啄食。當 Zeuxis 想打開窗簾,竟發覺它是 Parrasius 畫出來的。Zeuxis 驚嘆說:Zeuxis 騙到了雀鳥,但 Parrasius 騙到了 Zeuxis。這個故事影響二十世紀的藝術家,他們覺得這樣的藝術只是比試說謊的技巧,謊話說得越好就越成功,而多個世紀以來繪畫只是被使用作為服務神話宗教貴族的說謊工具。

馬格利特Magritte是二十世紀超現實派畫家。近期買了他的畫冊,編輯先生對他的歷史和繪畫概念有很詳細的介紹。Magritte對影象有自己的見解,認為它應該是繪畫藝術的主體而無需要表達其他意義。他致力思考超現實畫作的方式,盡量使影象不引起觀眾的聯想,而只聚焦在形象本身。他的一幅著名作品Hagel's Holiday,畫了雨傘和杯;他說標題和畫沒有任何關係,Hagel只是他的管家的名字,隨意選來,當然並不是去渡假。



我們可以說 Magritte 是一個自大的藝術家。藝術不須一定以自家為尊,它可以和其他藝術形式合作,成為新的藝術形式;例如繪畫可以結合文字和雕塑,亦可表達感情故事等。歌劇藝術包含了音樂、戲劇、舞蹈,主要亦是在敘事。文字藝術更是敘述性甚強;文以載道,總是在描述一些道理和感受。

但藝術家對自己的本行有深厚的感情。窮一生之力鑽研,當然希望以自己的藝術為主,不想附屬於其他目的,成為一件工具。繪畫本質是影象,很難不和人類雙目所見產生聯想。但現代抽象派和超現實派已打破影象代表事物的界限,但仍是想表達影象以外的主題如感情等。Magritte 是特別自大的一族,要將影象獨立出來成為唯一的藝術焦點。

文字是更要和其他目的結合的藝術。文字被創造出來就是要作為記事和溝通的工具。就算是書法藝術語句仍有意義。但藝術家的自大仍可見,有些文字不能辨認的書法亦有很高藝術價值。在文學創作方面,有作家只專注文字意境的美麗,作品不特別帶出道理;有人指出高行健的空山靈雨就似是這一類。

在各種藝術之中,音樂是較抽象的一種。最早期的音樂只是模仿自然界的聲音,後來用來裝飾語言。但在音樂體系被建立後,就立刻成為獨立的藝術。很多音樂作品只反映作曲者音樂藝術的創作而不帶其他意義。不少無標題的音樂只以曲式和編號為題。音樂有一特色,就是不可用文字形容;不論文字怎樣描述,不真正聽過是無法清楚知道音樂真正是怎樣。這使到一些作曲家特別自大,不用和其他藝術融合而可以自成一家。

Wednesday, July 25, 2012

Simply Complexity

Simply Complexity
by Neil Johnson

This is a book about the new science The Complexity Theory.  This new branch of science was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haos Theory, but the emphasis has changed from examining the self emergence of order from chaos to complex systems which follow some mathematical models in explaining many emergent orders.  The book is not very academic and it uses some everyday examples such as traffic jams, financial market crashes, wars and cancer growth to demonstrate such systems.

A simple definition of the Complexity Science is the study of the phenomena which emerge from a collection of interacting objects, such as a crowd of people.  For a more detailed definition, some characteristics for such a system were identified.

First, there should be a population of multiple interacting agents which typically forms a network. These agents may be very simple, but  not necessarily so. Second, there is competition or cooperation among the agents for limited resources.  Third, there must be feedback processes which give the system memory and history.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gents are able to adapt their strategies, and the system able to interact with its environment.

A complex system is able to self-organize without the need of a central controller, and there is emergence of non-trivial patterns of behavior, including a complicated mixture of ordered and disordered behavior.

The author gives many examples of complex systems, and a jazz band is among the most interesting of these examples, where many musician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s' playing and adjust their own intuitively,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a spontaneous new performance every time.  From the models he developed, It was found that within a complex system, the population of agents will often become polarized into two opposing groups. This tends to reduce fluctuations in the behavior of the system. It is sometimes possible to steer the behavior of a system by manipulating a subset of the agents.  The system is reinforced by networking and its connectivity.  Such models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 the movement of stock markets, from a disordered market with bids and offers cancelling each other, to sudden order leading to sharp rise or fall owing to small disturbances.  Traffic condi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 drivers, and tumour growth from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of malignant cells are the areas of research.  It is hopeful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may give insight to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behaviour of complex systems.

I try to link the group of Executive Officers to a complex system.  There are over 2,000 officers in the grade and they are linked by information networks with frequent input and feedback. There is a global network organized by the grade management, but officers are also linked by many informal networks, some are global and some are regional grouped by departments or past colleagues.  Sometimes this system displays disorder when officers are going ahead with their own chores randomly. But sometimes owing to some triggering information in the network, the system can display some orders, or coordinated actions such as targeted discussion on a topical subject, or even industrial action.  Such order may be discouraged through an inefficient centralized information system.  But in a complex system, agents will find a way, or the shortest route, of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Saturday, July 21, 2012

黑海黑不黑

七月到黑海旅遊。原來很多朋友對黑海實際位置都不了解,更奇怪為什麼海會黑。其實用顏色做名稱的海有四個:黃海、白海、紅海、黑海。黃海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北部,因是黃河出口所以水質甚黃。白海在俄羅斯歐洲北岸,因冰雪很多時侯都是白色。有人說紅與黑在古代語言音似南與北,但紅海卻因季節性紅海藻而有時呈紅色。黑海在土耳其北面和俄羅斯南面,海面看起來不黑;但海底因海流問題至缺氧變成死水,所以起錨時船錨會變成黑色。

黑海的面積很大,有四十多萬平方公里。但它和世界海洋連接只在伊斯坦堡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而寬度只是七百公尺,連一個小小的海港都不如。在黑海海岸跑了十天,經過了六個國家九個城市,回到伊斯坦堡看到這個小小的缺口,感覺到這個黑海和周邊海岸真是有點問題;好像是圍城,只有一個狹窄的出口。難怪這區的歷代皇朝都視之為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俄羅斯和共產的蘇聯,沒有它就沒有黑海艦隊了。



黑海地形奇特,整個海像一隻大碗,最深的地方有二千公尺深,但連接地中海的出口只有三十六公尺深。海流因此而受限制,只有表層的海水大約有二百公尺深會被替換,表層以下佔九成的海水是缺氧層,很少生物可以生長。根據地形,地質學家相信黑海本是一個很深的鹹水湖,因地殼板塊移動將古代的深海圍困起來。後來地殼再變動而產生一個缺口和其他海洋連接。

黑海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是黑海洪水理論。在1997年,哥倫比亞大學的 William Ryan 和 Walter Pitman 提出理論,證明黑海洪水就是各古籍和聖經都有記載的毀滅世界的大洪水。考古學發現黑海沿岸海底約一百公尺深處有古海岸痕跡,又有人類聚居遺址。時間推算發現黑海前身是湖的時候水位比現時低很多。在新石器時代起,已經有人類在黑海沿岸生活。因為有水有地,應該有古文化在此生根,而黑海沿岸範圍很大,對古人來說已是全世界。約在公元前六千年,距今是八千年前,人類開始進入古文明時代。有一天地殼變動,博斯普魯斯裂開而使愛琴海海水大量湧入,短時間內形成洪水和海嘯,將黑海沿岸所有地方,即是全世界,都淹沒了。洪水產生的海嘯將船隻沖上山上。黑海南部的亞拉臘山傳聞發現船隻遺骸,有人說是諾亞方舟。洪水退下來,但黑海海岸線已升高了一百公尺。倖存者向南面遷徙,進入土耳其和中東,帶來了大洪水的傳說。這一個理論引起激烈辯論,但大家都同意博斯普魯斯裂開使黑海和其他海洋連接,爭論只是集中在洪水的水量。



這一幅草圖標誌測量發現的古海岸位置,可見被淹沒的世界面積十分大,一些古文明可能就此毀滅。在黑海旅遊當然不能看見洪水遺跡,最古舊的是古希臘文明。照片在整理中,請留意網站更新。

Thursday, July 19, 2012

兔子

兔子在原野上生活了數百萬年,無憂無慮。它們自給自足,草原上已有足夠的食物,又有蔵身之所,可以躲避兇猛的敵人,保護自己。

大約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人類開始安頓下來,離開搜集者和打獵者的生活方式,建立了穩定的社群,開始進入農業世界。在農業社會,謀生的方法是耕種和畜牧。免子是肉食來源的一種。一些野生免子被捕捉飼養,是人類的食物。一萬年下来,飼養兔子已經成為一個行業。幸運地被選中捕捉的兔子已經繁殖了很多代。

現時在兔子農場的一代從未見過原野。它們被飼養在一個安全的環境,有充足的食物供應。對這些兔子來說,圍欄就是它們的世界。兔子是怎樣來的?一代接著一代,小兔子在圍欄內誕生。每當兔子長大,就會被人送走,離開了圍欄,離開了世界,去一個不知的地方。圍欄內有覓食的地點,人類會保證兔子飲食無憂。圍欄雖然安全,但不時都會受到其他動物的襲擊;人類會提供保護,確保圍欄堅固,又會趕走頑固的入侵者。人類很注重兔子的健康,提供先進醫療服務,保證兔子正常成長。兔子要做的回報,就是一代接一代的繁殖下去;就像西西佛斯的工作,每一代都重複上一代的工作。對這群兔子來說,人類就像是神,主宰它們的命運,給它們所需,拯救它們於危難,最後獎勵是送它們去一個不知的國度。



人類亦有信仰,有些人相信有一位神主宰每一個人的命運。我們被困在地球上,是因他製造了一個給我們專用的圍欄。地球上有人類一切所需的資源,但這些人類會感恩,因為認為資源是他付予的。人類安全渡過每一天,都是因為他在保護。一切危難和疾病,他都可以從容解決。到了最後,他會選擇適合的人類,送去一個不知的地方。人類最想做的,就是要找到可以被成功選擇的方程式,可以去那個從未有人回來的地方。這麼多年來,人類怎樣回報呢?沒有人可以真正知道什麼可以令神真正滿意,唯有一代接一代傳下去,亦好像西西佛斯,當一代完成了一生,下一代又要重複再做一次。

這樣的一個人神觀是非常不足。人類遇上不少難題和不解之謎,可以暫時將終極答案歸於一個全能者。但如果將神擬人化,使之可以供給人類所需,又可滿足人類心靈上的不足,他只是比人類更有能力的個體。兔子覺得飼養者有超能力,可以有求必應。如果人類亦有這個想法,神與人的關係就只是等於人類與兔子的關係。一個比人類更有能力的個體,只是一個超人,或是超人一族。還有最大的疑問,世上有超人,就自然會有超超人。

自從人類脫離了宗教的絕對控制後,不少人在思考這個問題。根深諦固的超人論仍有極大影響。有很多科幻新理論提出人類的遠祖是超人族,又有理論說我們是外星人後代;最新說法根據物理學新發現,說神是另一個維度的人。他們都認為超人在約一萬年前,將史前人猿改造,使之忽然進化成為新石器時代的現代人種,正如兔子在這一個時期被飼養。這些說法脫離不了宗教的神擬人法。

還有一個更令人深思的情形是神並不需要是超人,只需比受眾略有優勢則可。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資訊優勢,如古代所有知識都集中在統治者身上;很多皇帝自稱為神,很多宗教領袖自稱為神的代表。在今天這種說法不斷被質疑。

看過一套電影叫做 The Island。一群人被使用基因複製技術培植出來,困在科學基地內受盡保護,生活無憂。每一個月,他們的神會舉行抽獎,得獎者會被送到美麗島,得到最高享受,不用回來工作。大家每日的期望就是想中這個獎。真相是他們的基因來源的人有疾病需要後備器官替換,去美麗島的得獎者其器官要被收割。這是超人論的其中一種下場。另一個故事是廿一世紀殺人網絡,機器培植人類,給他們一個虛擬世界,到頭來人類其實是燃料。這些全都是兔子和人和超人的人神觀。


Inspired by Nietzsche, Thus Spoke Zarathustra:
"What is ape to man? A laughing stock or painful embarrassment. And man shall be that to overman: a laughingstock or painful embarrassment."





Sunday, July 1, 2012

Chaconne in D minor

D小調夏空舞曲 Chaconne in D minor 是巴伯的一首名曲。原曲是他的D小調小提琴組曲其中一段舞曲;但這段極有深度的樂曲感動不少音樂家。除了小提琴獨奏版本,還有大提琴獨奏版本,鋼琴版本和結他版本。我最喜歡其結他版本,因為它最能清晰表達巴哈的複音音樂。小提琴和大提琴版本需要非常高的技巧才能拉出二三聲部,但仍未能清楚表現出兩三個纏繞著的對位旋律。但結他卻可以很從容的奏出多個聲部。

我聽過很多結他演奏家彈這首樂曲,最無懈可撀的是John Williams的演出。但我在網上搜尋,他的古老錄影都是畫面不佳而且音響甚差。最後找到這個 John Feeley 的版本,彈得相當好,而且音響極佳,更是高清畫面。可以邀請大家聽一聽。



巴哈正職是 Leipzig 的 St Thomas 教堂的音樂總監,每星期都要為做禮拜作一首清唱神曲。但他心在俗世音樂,整理了十二平均律,又創作了大量的俗世音樂。當時民間音樂多是牧歌和舞曲;而巴哈就將各種舞曲的曲式結集成為組曲,其中有小步舞曲、嘉禾舞曲、夏空舞曲和一些在法國和普魯士流行的舞曲。

夏空舞曲的曲式是變奏曲。其方法是選一主題樂曲,取其和弦的進行為基礎,在旋律和對位部份做多個不同速度、風格和結構的變奏。通常聽者先留意開始時的簡單慢版主題,然後欣賞樂曲怎樣變化到一個很複雜的境界。巴哈在變奏部份將他的精力、想像力、感情都爆發出來。仔細聆聽每一段,可以直達他的創作靈魂。

作曲家布拉姆斯 Brahms 說巴哈只用一個樂器就寫出了世上最深入的思維和最有力的感情。他又說如果自己可以創作出這首音樂,就會因為極度興奮而瘋狂。小提琴家 Joshua Bell 說這首樂曲是歷史上人類最偉大創作之一;它是一首精神上和感情上都強而有力,而結構完美的樂曲。這樣說是否屬實,就要你自己聽聽。

Tuesday, June 19, 2012

Centre of All Things

I came across this video "The Centre of all Things" made by Seth Andrews as an homage to Carl Sagan's "Pale Blue Dot".  This video explores humankind's place in the cosmos.

It is natural that all living things perceive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m from the first person perspective.  Humankind did so in the same way and we considered that we were the centre of everything.  This extended to the notion that the world was created for us; we were the chosen people.  In the long history of evolution, only in the last few hundred years had we been enlightened by knowledge that we are not the centre of all things.  We now realize how insignificant we are in the cosmos.

You may find the voice-over of this video very familiar and touching.  The narrator is Harvey Gold who is the star narrator of many famous documentaries made by Discovery Channel and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etc.  It is so good that I transcribed the text.  It is now appended below.

CENTRE

Imagine what it was like for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at the dawn of humankind,
When the earth was flat, when the moon and sun were our mother and father,
and when the stars were just pinholes on the curtain of the sky;
When we drew our history with primitive pictures,
When we fashioned our shelter inside the cold rock of the landscape,
When the long life was thirty years,
When everything we saw was a sign.

A flash from the sky meant god was angry.
When the earth shook, the spirits were displeased.
The flood waters came, and we begged for forgiveness.
When the volcano erupted, and we appeased it with sacrifices.
We suffered from sickness and disease, and we called it a curse.
When love ones perished, and we called it judgment.
Everything was beyond our understanding, mysterious, strange, wondrous, terrifying,
Unknown.
Somehow we believed that we were the centre of all things.

And then, we began to see our world with new eyes.
The moon was a place we would one day visit, and leave our footprints in the dust.
The sun was a brilliant cascade of helium, hydrogen;
A star, single, solitary star among billions of stars, Inside a single galaxy,
Alongside hundred and billions of other galaxies,
of a universe born billions of years before us.
The tempest above us, the fire beneath us,
They became explainable, measurable and often foreseeable.
Our crude illustrations gave way to rich expression of pictures and verses
that ignited our imagination.
We build our shelter from wood, mortar, glass and steel.
We discovered living world beyond the naked eyes,
And we inhabited that world to understand, and begin to conquer sickness and disease.
We began to unlock the code of our very being,
And discovered the bond we shared with all living things.
We celebrated long lives of over a hundred years.

Our age is the new age of enlightenment
At this very moment, humankind is beginning to grow beyond the childish figure of its infancy,
To refuse to be satisfied with unanswered questions,
To acknowledge the universe much grandiose,
And more wonderful than the superstition of our ancestors would ever allow.
To understand that even though we occupy a tiny planet inside a vast universe, we are still part of it.
We re growing.  We are learning.  We are achieving. 
We are evolving.
We finally understand that we are not the centre of all things.

Saturday, June 9, 2012

Failing for voice and bass

音樂史上有很多樂器和人聲的組合。它們通常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人聲唱出歌詞,其文字表達了作品的意義,音樂只是襯托。很多流行曲、名曲、歌劇都是這一類。沒有歌詞作品的意思就不清楚。另一類剛好相反,人聲只是樂器一部份,只需有音高和節奏配合音樂,唱什麼字都沒有問題。現代流行音樂有使用人聲而沒有歌詞,又有使用人聲作伴奏和音效,亦有單音的練唱曲。這些作品以音樂為主,人聲語言可以表達意義的作用忽略了。

音樂學生創作歌曲時會遇上一個問題:究意應該以文學名作詩篇來入樂,還是先有旋律再配上歌詞。其實兩種方法都有人使用。很多音樂家受文學名作感動,用它們寫作歌曲;亦有不少人為出色的旋律配上不同的歌詞;中國古代的詞牌就是一些悅耳的曲調,文人不斷為它創作新歌詞。在音樂的角度,先有歌詞旋律較容易配合,因為音樂較抽象又有彈性。如果先有旋律,歌詞會受音高變化限制,需要有音樂知識和文字修養才做得好。

是否有作品可以打破這些格局,保存音樂和語言各自的特色,相輔相成地成為一首完整的作品?Tom Johnson有一首作品 Failing在此作一嘗試。請你聽一聽。



這是一首人聲和低音大提琴的二重奏。其特色是人聲部份是語言,以正常的語言聲調說出來;語言準確地表現整個作品的意思,因為其文字就是在描述整首作品進行時的情況,包括速度,低音大提琴在做什麼,演出者的感覺等的細節。雖然文字部份和音樂有很緊密的關係,但它又保存了自己的性格,不會由人變成樂器。低音大提琴有自己的旋律,和語言沒有關係,但它的音樂語彙,速度、音型、句法卻又正確呼應語言所描寫的情景。Tom Johnson是新音樂簡約派作曲家,他的音樂旋律很新穎但不太前衛,跟隨一套科學化的作曲法。這首樂曲還有一個難度,就是演出者要兼顧語言和樂器,一心二用。雖然自彈自唱的演出很常見,但彈唱之間總有音樂上的關連。這首作品保留兩者獨立的性格,演出者可能會精神分裂。作曲家很了解這個可能性,所以將作品命名為Failing,預期演出者可能會失敗。

Thursday, June 7, 2012

畢加索展

星期三太太要看畢加索展,因星期三博物館免費。我說畢加索展不免費,而且觀眾甚多,要預先訂票。但一早上網查看,星期三不滿座,於是訂票。網上訂票要收費,幾年前是每一票收五元,現在已加至六元半,加了一元半,加幅是百分之三十。今次展出票價是二十元,手續費是外加百分之三十二點五。數口甚佳的太太當然埋怨我浪費訂票手續費,因為訂票和進場只是相差幾小時。結果到達博物館,已是全場滿座。

博物館節目豐富,除了畢加索展,還有羅文展、新界文物館、粵劇文物館、徐展堂藝術館、趙少昂藝術館,一個下午都不夠用。

回到主菜畢加索,能在香港看到當然很有價值。但畢加索聞名於世,他的詳細歷史已閱讀過無數次,作品亦在巴黎和世界各地看過,亦有畫冊可以看到名作的細節和解釋。這個展出只有巴黎畢加索博物館部份藏品,畢加索的名作欠奉。但能看到真跡,抱著朝聖的心情,總會覺得感動。展覽最有價值的是向大眾宣傳畢加索的藝術;鋒頭一到,市民大眾不論是否愛好者都蜂擁而來,不少學生組隊參觀,可能回去要交功課;亦有不少中國旅客專程來港為看這個展覽。

著名藝術家的展覽,通常都會尋根究底,看他一生發生了什麼事,使到他偉大。除了八卦式的閒話之外,大家可能希望找到他的方程式,如何培育子女成為偉人;又看看他的道路怎樣走,越來越偉大。畢加索是藝術家之中最為人所知的一個,是藝術的標誌。但當代和之後藝術家人才輩出,畢加索只是大量偉大藝術家其中之一,而他的派流亦只是流行了幾年,但為何他能這樣突出呢?

畢加索早年接受正統繪畫訓練,他的功力不錯,早期作品和藍色期粉紅色期的作品都看得舒服。但很多畫家都有此基本功,如果畢加索繼續在此發展,他只會是一個很好的工匠。他的爆發基於一個想法,想在平面上表達立體印象,不是如古典派的現實立體感,而是印象中的多角度立體印象一同出現於一個平面,是我們真正對人物印象的記憶。我第一次接觸畢加索的畫是這一幅 Portrait of Dora Maar。Dora Maar是他的好友,經常兼任模特兒。這是立體派作品,有人物正面和側面。這幅畫是今次展覽的主角。

dora maar

現時對畢加索的評價,認為這一幅亞維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是他最重要的作品。畫於1907年,是畢加索蛻變的時期。這一幅大型畫作反映了畢加索脫離古典畫風時的構想。這並不是一幅隨意之作,他用了很多時間和心思去構思和準備。現存尚有很多幅小型作品,描畫各種少女的頭部,以作實驗之用。型態脫離了古典技法,有立體派雛型;少女頭部的變化傳遞一個訊息,由古典派至印象派至立體派。他告訴大眾他的企圖,要展開一個新的派流。這一幅巨型畫作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avignon

雖然立體派對現代藝術影響深遠,但在當時只流行了幾年,毀譽參半。之後畢加索回歸古典風格,十年之間有很多傳統技法的寫實作品。到了二十年代,超現實派抬頭,和他的理想相近,於是他又加入競爭。超現實派雖然受立體派影響,但意義更上一層樓。當時新派藝術家不滿意立體派雖然打破了傳統引入了多角度印象,但基本上只是描述物件的一種方法。新風格是希望描繪意念,不受任何物件型態影響。畢加索這時期的作品和其他超現實畫家的作品都是一樣難懂。觀眾不能從畫中找到繪畫的對象;這亦是畫家想做到的,圖象只是工具,觀眾當時的思考才是目的。這種畫風受到大眾的批評最多。

畢加索的名氣其後再到達高峰是他在1937年的作品Guernica。當時西班牙發生內戰,德國納粹政府協助西班牙政府,派出轟炸機平亂,對巴斯克地區的Guernica進行地毯式轟炸,將全城毀滅,全世界都對此譴責。畢加索的畫以超現實手法表達戰爭的可怕和對無辜人民的傷害。這幅畫後來達到反戰標誌地位,在世界巡迴展出。在聯合國大樓有一幅掛毯複製品,以警惕戰爭的禍害。在這畫作75周年,一位名記者寫曰:"Guernica在藝術界的地位就等於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在音樂界的地位。它是文化標誌,向人類講述戰爭、希望與和平。"這幅非常巨型的作品現存於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guenica

戰後畢加索歸隱法國南部。他的新創作超越了任何技法和畫風,完全自由和隨意。因為他的名氣,任何一幅作品都被人推祟又加上各種解釋和演繹,但我覺得並不是他的原意。他有一系列牛魔王主題作品,又以超現實手法惡搞前人的名作,更將各種廢料隨手拿來就創作。他的創作行為超越了世俗的束縛,像一個神想到什麼就創作什麼,作品的意念、思路和價值,都任由他人猜測和判斷。

Monday, June 4, 2012

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剛發表了2012進度報告,劣評如潮。為什麼呢?這個督導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領導,大量高級政務官度橋,但報告被指沒有遠見,政策不清晰。實情為何?可以看看報告書的建議。

建議一: 繼續推行現有的各項行政措施, 解決內地孕婦衝急症室分娩的問題。
建議二: 增加母嬰健康院服務,照顧現時在內地的香港出生兒童。
建議三: 增加教育名額,照顧現時在內地的香港出生兒童。
建議四: 照顧跨境學童的需要。
建議五: 加強對新來港人士的服務和支援。
建議六: 進一步善用青年、婦女和較年長的人口, 以增加本港的勞動人口。
建議七: 考慮研究鼓勵採用較高的退休年齡的好處和影響。
建議八: 輸入人才。
建議九: 為長者提供更佳支援。
建議十: 繼續鞏固並加強現行由三根支柱組成的退休保障制度。

這些其實不是人口政策,而是福利、勞工、教育的行動綱領,是應對人口變化後的行為。學者說這個報告的水平只及大學本科生習作;我覺得是一個很低分數的習作。我見過有些大學生做研究,只是收集一些熱門話題的數據,然後結集成為一份報告,其中沒有深入思考和分析。現在這份報告結集了雙非問題、老人問題、就業問題,只有輸入人才較接近人口政策。

要討論人口政策,第一步是要有一個願景。特首幾年前曾提出過,未來十年香港人口會達到一千萬。這可能是一個統計上的推算,但人口政策首先就要審視這個可能性。香港土地面積不能向外擴大,究竟是否可以容納增加了的人口。如果香港接受一千萬人口這個定位,接下來基建政策、房屋政策、就業政策、醫療教育政策等就會跟進。人口政策的工作是要分析人口特徵,人口流動,然後制定政策使未來人口的組成對香港的發展有利。

香港人口是否會又為何會達到一千萬?世界趨勢是說人口爆炸,最終會導致悲劇。全世界都著力控制人口增長,知識型社群的生育率都下降,但人口仍有增長。很多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最大原因是人民由鄉間流向城市。這個動量很難控制,就算有戶籍管理都不能完全阻截黑市移民。人口減少原因是死亡率和流出移民,兩者都有跡可尋。

香港曾有向外移民潮,但近年已減低至微不足道,對未來人口影響輕微。老人的存活率對人口變化的影響卻很大。在一個在自然環境下達致人口平衡的社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互相抵銷,而各個年齡級別的人口亦會相若。在一個不斷發展擴大的社群,出生率比死亡率高,所以年幼的人口比例上會比年長的人口高。但香港和很多已發展的國家卻有老人人口激增問題;主因是醫學進步了,人類壽命比以前加長了;而現時大部份人口是戰後嬰兒潮現象;再者近數十年來教育水平和婦女地位提高,引致出生率下降。這個失衡現象卻不會無止境地惡化,嬰兒潮時期的老人幾十年後終會去世,其時老人比例會跟隨現時的青少年比例而下降。但香港有一短視的人口政策,希望家庭多生一個兒女,以減輕人口衰老的負擔。其實這是一個飲鴆止渴的想法,結果是人口衰老問題幾十年後繼續惡化。社會應該要做的是保持現時的出生率,使用現有資源照顧好漸漸淡出的老人人口,幾十年後人口年齡分佈自然會較平均。

香港是現代化城市,自然會吸引大量外來移民;這是人口政策要注意的重點,全世界大城市都面對這個問題。第一是合法移民,可由政府主導;第二是非法移民,通常政府要堵截;第三是難民,除了是非法,還牽涉政治和人道問題。難民問題曾經一度是香港人口政策大問題,先有中國難民,後有越南難民,政府無法招架;但難民問題很難預測和防範,不過很少發生,只可當是黑天鵝事件。至於非法移民是長做長有,堵截和執法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控制。人口政策要在合法移民上大做文章。政府的優才移民和輸入外勞政策,以及家庭團聚的配額,可以讓政府準確地預測這一方面未來人口趨勢,計算起來並不困難。政府應要評估他們的需要,以使其他民生政策可以跟進。

香港的人口政策有一個特殊問題,似乎政府未能掌握,這就是身在中國的在港出生人口,包括港人和非港人在香港出生的子女。政府在此進退失據。港人子女自然是香港人;但究竟非香港人在港所生的子女在人口政策上怎樣應對?先撇開基本法和香港移民法例不說,政府曾有政策希望中國的富有家庭可以來港產子,其子女應會受高等教育而成為高質素香港人。這個政策有不良後果引致大量中國人民以合法和非法方式來港產子,情況一度失控。現時政策又轉變了,雙非產子零配額,不過在港出生人士自動成為香港人的法例仍有效。報告書的建議說明政府發現了後果,要在其他政策範疇應對;但在人口政策方面仍未想清楚。

要面對的問題是現時不在港的香港人,究竟在未來數十年他們對香港人口有什麼影響。他們的數目並不是一個謎,政府有準確的出生記錄和離港記錄,可以知道有多少人可以隨時回港。至於要如何預備資源去應付他們的需要,統計學可以派上用場。雖然每一個家庭的狀況和意願都不一樣,但作為一個大群體,集體動態是可以科學化地預測而有很高的準繩度。以其要其他部門改善服務,首先就要在人口回流的預算上做好工作。

香港還面對一個不確定因素,使人口政策官員摸不著頭腦。我稱之為深圳因素,其範圍其實可以涵蓋珠江三角洲,兩小時內可以到達香港的廣東省地區,不過深圳較為嚴重。在這個香港的後園,有不少香港出生的兒童。很多香港家庭在深圳,又有很多香港出生子女的中國家庭,因為距離很接近,他們的子女經常性地往返香港,接受教育和使用各種服務。這一群流動人口很難預測,他們是中國居民,算是中國人口,但他們可以和香港居民一樣每天都使用香港政府的服務。這一個特別的情況,是由人為的邊界障礙引起。解決的辦法就是解決邊界問題,香港深圳融合;這個情景始終會發生,不過不會是短期內;到時香港的人口政策就會升格,可能已不再是香港官員的煩惱了。

Saturday, June 2, 2012

文化局

陳雲在下文論文化局,可以一讀,但並不是因為他又跟大隊反CY和許曉暉,而是他說出了多年來政府在這方面政策管理的辛酸史。我覺得這些資訊對公共行政管理的歷史和發展很有價值。

李怡今天亦有評文化局。正如很多文化人的想法,他們都理解文化超越藝術,是整個民生一部份。但似乎大家都錯誤理解文化局,以為它應該是上帝,點石成金,將香港文化水平提升。但實情是文化局只是一個局,是政府架構一部份,它的功能其實是政府管治功能,即是公共資源分配和使用。更恐怖的一步,是資源有限而要有選擇。雖然民主掛帥,民意為先,但行政主導,政府會主導選擇。如果讓全民投票,公帑就應資助林峰劉華等演唱會。文化局將會做什麼,羅范的文件已寫得很清楚,再要求加入百樣功能亦無用。

看政府的功能,可以先看立法會的功能,是立法、撥款和質詢。法例的功用是維穩,使大家行為正確,懲罰大多數人認為不正當的行為;撥款就是公共資源分配;而質詢是看守政府在前兩項的成績。文化局只是做這些,希望文化行為正確和資源用得其所。陳雲認為文化局應要將文化爭議的事務提升到文化價值觀。這事萬萬不可。文化價值觀不能以當權者身份主導,影響意識形態。價值觀應在民間討論,而民主社會是要包容各種觀點。

至於文化,包括民生習俗、康樂消閒和藝術,是不能亦不可以依靠政府。一切要社會自發,在社會上能自行持續性生存就是文化生根。近日有人指出,在鵝頸橋打小人是文化,因為有長久歷史又受歡迎。如果要做民意調查,意見可能有大分歧,有人會反對迷信,但亦會有人說是文化遺產,可以用作旅遊招徠。如果文化局有權,可以選擇做兩件不同的事:一是認為打小人是邪教迷信,又佔用公共場所,為要使文化回到正軌,立法禁止打小人;或是尊重打小人文化,改善其環境,在西九設立打小人專區,有專人管理秩序和收費。兩種做法結果都會摧毀打小人文化。文化應由社會自決;如果鵝頸橋打小人並不十分阻街,亦不擾亂公眾秩序,可以讓它自由存在。如有很多市民光顧,它就能生存,文化可以傳承;反之如果只有很少市民有興趣它就會自然萎縮,回憶可以放在民俗博物館。

討論文化局的另一個戰場是藝術贊助。藝術以及其他文化題目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有正確與否,或是好與壞,只有主觀認同與不認同。現在所有文化藝術團體都會要求公帑資助,選不上就會指責政府歧視和扼殺文化。我們可能會以陰謀論懷疑文化局會有政治目的或預設立場,親疏有別地不公平地處理撥款。但就算在一個民主制度下,分配有限撥款仍需要選擇。而民主的基礎和缺憾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就先天性地淘汰了新進或另類的項目。所以文化局作為政府一部份,是註定不能受各文化界接受。至於社會整體文化水平,其實是教育政策的責任。有尊重文化的人民,社會上就自然有高水平和多采多姿的文化和藝術活動,而社會的資源就已經可以使獲民間接受的文化活動持續發展。

**********
【明報專訊】從職能來看,文化局不包括影視廣播,也不包括文物保育,其功能就如將康樂文化署長升格為局長,兼管藝術發展局及演藝學院等文化機構及基金的撥款而已。原本是在民政局的文化職系,原封不動地割出去,成為文化局。如果沒有新的文化政策和文化撥款,這是毫無必要的舉動。指定民政局副局長專管文化事務,更為省事和省錢。

九七之前的文康廣播科(一九八九—一九九七)或九七稍後的文康廣播局(一九九七—一九九八)的職能仍未恢復過來。一九九八年四月一日。文康廣播局解散,文化事務轉遞民政事務局負責,廣播事務轉遞新成立的「科技資訊及廣播局」,從此香港的文化管理,脫離世界潮流。世上的文化局或文化部,一般合管文化藝術、康樂與資訊廣播,有些更兼管教育或旅遊。詳細討論,請閱拙作《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二〇〇八)。

梁振英政府的文化局,功能萎縮,名義上是一個文化局(Culture Bureau),實質上只是一個藝術局(Arts Bureau或Arts Council)。不包括影視廣播和文化保育的文化局,世上少見,能做什麼事?如果真的要做到Arts Council,不如將現時藝術發展局改革及升格為藝術局,將各文化場館公司化,變成藝術局可以管轄康樂文化署等機構或成為這些機構的法定撥款諮詢就可以了。

香港設立藝術局的建議,英殖政府在一九九〇年已經提出[1],不過當時由於有民選的市政局管理文化藝術,而香港當年亟須實踐民主,故此不宜由專業管理代替民主政治。一九九〇年提出的藝術局,要二〇一二年才實現,而且命名為文化局,欺世盜名,不是很好笑嗎?

文化局長不一定要是藝術家或文化人,但必須要有文化論辯能力,有能力為國家或地方的文化辯護,有能力將文化爭議的事務提升到文化價值觀的辯論,令議會和輿論可以切入文化論題,增加社會的文化論述能力。文化局長要講得出一番道理,不能只懂得講資源公平分配、節目多姿多彩、在保育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要聆聽市民意見、廣泛諮詢業界之類的行政廢話。在這方面,據傳獲聘出任文化局長的許曉暉女士,從未見她發表政見,是一個缺了嘴巴的 Hello Kitty。

台灣的文化部長龍應台,之所以令香港文化界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她在香港的大學出任訪問學者期間(二〇〇三—〇五),撰文探討香港文化,公開演講,挑戰中環價值,在理念價值層面與香港社會對話,而非背誦官僚套語。龍應台牙尖嘴利,極難招架,當年她的文章(「 香港,你往哪裡去?」二〇〇四年十一月九日於明報)批評香港殖民地文化和政府行政,香港文化界除了附和之外,噤若寒蟬。我認為她的脫殖思想,不合香港實情,於是奮起應戰。我的回應文章「香港,你哪裡都不用去!」刊於《信報》(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成了當年唯一應戰的本地文化人。文章透露了香港城邦自治思想。

當時我在民政局出任研究總監,負責文化政策等研究,以筆名發表回應,算是盡了文化官員為香港文化辯護的職責。如果一個官員認為識得去看話劇或當眾演唱走音的《獅子山下》[2],就是懂得文化,則擺一個Hello Kitty在局長之位,也許更好,起碼令我們耳根清淨。

[1]文康科於1989年9月委任英國藝術行政專家布凌信博士(Peter Brinson)研究香港藝術政策。至今仍是歷來最為坦誠與精到的香港官方藝術政策諮詢報告。Peter Brinson, Dance and the Arts in Hong Kong, A Consultancy Report 1990, ch.1&2; p.41.

[2]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九日,身為公益金高層的黎明出席無線電視籌款節目《萬眾同心公益金》,與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及公益金董事黃永光合唱羅文的經典金曲《獅子山下》籌款。許的演出,簡直虐待聽眾,見李怡:〈走音王做文化局長〉,《爽報》,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Sunday, May 27, 2012

要補習嗎

要補習嗎?幾十年前,這是一個略有侮辱性的問題。通常是一些學習成績不佳,達不到水平的學生需要補習。提供補習的是一些高年級的學兄,或由老師額外加課。但現在補習已是一個職業,市面上需求極大,供不應求,而補習已專業化,而且收費很高。

下面報導的一項調查,顯示72%的中六學生有補習。補習似乎已成為教育的必然部份。香港現提供十二年免費教育,理論上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壓力應該減輕。但實情剛好相反;雖然在受教育的層面上沒有競爭,但家長仍想子女在競賽中勝出,以奪得升學機會或就業機會。更令人鼓舞的是學生竟然上進心大增,渴望在上學時間之外再補習。補習風氣盛行,學者歸咎於三方面。第一是教育制度畸形,計對考試的重要性,而補習不是教育,只是傳授應付考試的技巧。二是家長責任心和虛榮心,覺得有責任讓子女更有機會,更千萬不要失禮於別人。第三是專業補習社大量宣傳,補習不只是為考得好,而是潮流所向。

補習的受害者理應是學校和老師。學校提供了全日教育,到最後保送學生去考公開試。考試成績就反映了學校和老師多年來的努力。在正常的教學情況下,大部份的學生應該可以從容應付考試。聰明的有好成績,平常的都應該合格。如果真的有學生在水準之下,補習亦無可厚非,但應是例外而非必然。在應付考試的技巧方面,老師懂的招式絕不會比補習社弱。

但現時的風氣是連學校和老師都鼓勵學生補習,直是承認自己不能教育學生達到公開試的水平。亦有社會工作者要求政府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補習津貼,他們認為貧窮學生因經濟問題沒有補習是對他們不公,而並不是因為學習成績不佳。在我協助的校友會內就有這一個辯論,是否應撥款資助學生補習。學校的立場是公開試成績反映校譽,直接影響家長意欲和收生效率。如果校友會資助相當數目的學生補習,優良級成績多了就對中一收生有幫助。老師們亦支持這個想法;他們其實間接承認自己無法教育學生使其有好成績而建議假手外人來救援。校友會當然希望學校地位和評級提高,但學校卻不能確認補習的成本效益為何。資助優質學生有點多餘,而資助成績差的學生沒有明顯收獲。倒不如提升教學質素,讓所有學生在上課時間都得到足夠的知識和考試訓練。

正如下文所說,要打擊過度補習,應加強學校的教學能力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讓學生和家長明白補習並非必需品。正如我的一位教授所說,考試是一定pass的。Pass的意義就是渡過。

**********
港逾五成中三生補習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望子成龍是不少家長的願望,補習活動更由此應運而生。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比較教育講座教授貝磊過去一年訪問了十六所中學逾一千七百名學生,發現逾五成中三學生有補習,中六生補習的比率更高達七成二,與其他補習盛行的亞洲地區相比排行不算低。他認為,補習雖能協助學習能力較遜的學生補底,但會因學生的經濟背景不同而出現不公平情況。

隨着新高中的推行,會考及高考已被文憑試取代,學生應付公開考試的壓力卻沒有因公開試數目減少而有所紓緩,補習社更因此成行成市。從事比較教育研究多年的貝磊(Mark Bray),今學年以問卷形式訪問了十六所中學逾一千七百名學生,發現分別有五成四的中三學生及七成二的中六生曾接受補習。貝磊表示,從過去的研究數據中顯示,亞洲不少國家及地區如南韓、台灣、日本等都盛行補習,其中南韓初中生的補習比率高達八成八,六成五的日本中學生亦有上補習班,而香港在亞洲地區的排行並不算低。

他解釋,新一代生活於複雜且富競爭性的社會,對教育制度產生了衝擊和挑戰,家長均希望子女成才,補習成了新興學習風氣。「以數學科為例,對學習能力較遜的學生而言,補習老師可重新教授他們基本的數學概念,讓他們適應學校的上課步伐。」他相信,適逢今年是本港首屆文憑試,考生怕「蝕底」而去補習,預計補習趨勢會持續增長。

但他又同時指出,現時本港的補習不止限於中學生,連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都上補習班,部分人更星期一至日都要補習,對他們造成無形的壓力,「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錢補習,這會造成社會不公,而目前本港沒有嚴謹的法例監管補習社及補習老師的質素,家長很難作出選擇。」

對於如何打擊過度補習的問題,貝磊認為,本港可參考芬蘭的做法,「教育局應加強學校的教學能力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讓學生和家長明白補習並非必需品。」他又指,政府若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補習津貼,等於認同學校的教學能力薄弱,鼓勵學生出外補習。貝磊昨日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是本港首位獲頒教席的比較教育系教授。
**********

Saturday, May 26, 2012

Michael Tilson Thomas

Michael Tilson Thomas 是著名指揮家,有很多出色的唱片錄音,和各國的管絃樂團合作。他現在是三藩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又參與很多音樂教育節目。TED邀請他演講,他選擇的題目是音樂的發展和對感情的影響。下面這一段錄影,簡略介紹音樂發展史和有趣的樂譜發展史。更重要的,是他介紹音樂對人類感情的重要性,尤其是 why和how。最後他又介紹最新音樂媒介;得到科技協助,音樂已提升到人類不能自行演奏,音樂複雜程度人腦不能想像出來,音樂含意亦不能全部了解,但基本的原素what和how仍然存在。

thomas

Thursday, May 24, 2012

雲端保安

雲端運算搞得越來越熱烈,網上資訊科技評論要向它極度傾斜,文章不絕。最新一篇文章又談雲端保安,不是警告,而是調查結果,情況令人驚訝。

近來雲端服務湧現,我們看到的宣傳口號都是標榜其安全性。林林總總的保安設計可保證你的資料不會遺失又有私隱。這些高科技公司保安相當有水準,一些個人的保安要求可算是無話可說。但對一些公司來說,敏感資訊是其生命線,而它們要面對的惡意襲擊亦比家庭用家更嚴重。對一間公司來說,移民雲端只是將數據和程式轉移,資訊科技基建改換了形式,但公司原有的保安水平應該不能降低。調查的結果卻顯示很多公司去了雲端後,保安意識低落,只信賴雲端供應商的既有設備就算了。調查的數字說:31.2%的公司只由雲端供應商提供保安;21.3%的公司自己保護其雲端伺服器,但多是手動而非常設;20%的公司沒有為雲端伺服器做保安。

公司原本有內部儲存設備,對數據有嚴密掌控。當數據去了雲端,由他人管理,雖然程序簡化了,但數據不知身在何方。雲端供應商有防範,連客戶自己都要跟隨既定程序才能讀取資訊。因此,公司應該更有保安意識,在雲端以外加強保安,例如將雲端數據再加密或加上額外驗證程序。現時已有保安公司提供額外雲端保安服務,使用另一團雲去控制雲端。其保安程式不用購買,而是以服務方式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來收月費。

但為何很多公司去了雲端保安反而鬆懈了?調查得到的印象是雲端服務使公司內的資訊科技部門影響力下降。移民雲端的誘因多是因為可降低成本和簡化內部資訊科技工序,而決定則是基於對雲端科技的安全保證。額外保安工作的資源要由CFO或COO決定,在此,CIO的地位已下降。這是一個危險的趨勢,需要有災難發生才能使形勢逆轉。

這幾年來,政府亦向雲端發展。OCGIO成立了數據中心,邀請各部門將一些中小型系統轉往使用。這是一個私家雲端,因為名義上不使用互聯網體系而有獨立連線。但數據中心要遙距連接,其實亦要使用公共電訊網絡,只是中繼鏈接時受保護和被優先處理;而其技術基礎仍是TCP/IP機制。因此,雲端的保安問題仍然存在。聽聞這個私家雲端的用家從未使用額外保安措施,一些對外的系統如EGRIN很容易就被入侵。現只能希望OCGIO的道行高超;但政府系統是高危一族,因為全世界的黑客都以它們為首要目標。

Sunday, May 20, 2012

職位創造者

試想想這一個邏輯:李嘉誠是香港最大的僱主,他的公司業務涵蓋香港市民生活每一個細節,聘用了大量的員工,使很多市民可以有工作維生。如果他的業務再發展,大量的職位就會被創造。所以政府應該鼓勵他投資香港,方法是減低他的入息稅和公司利得稅,以利香港的經濟。

你可能認為這一個想法不合理,但這卻是美國現時的稅務政策。民主黨想改變,但受到共和黨激烈反對,而美國竟然有不少人支持這個政策。Nick Hanauer是美國巨富,他在TED有一個演講,解釋這一個經濟學邏輯的謬誤。但意想不到的是TED竟然將錄影抽起不公開,原因是它的政治意味太重,有為選舉拉票之嫌。經網民激烈抗議,又自行上載這段錄影之後,TED終於屈服,正式將其發表。請你 點點下面看一看。

job creators

共和黨政策有一個口號:如果對富人加稅,職位數目就會下降。Nick Hanauer指出就只是這一個簡單的錯誤觀念,使美國貧富懸殊加劇。他說富人不是職位創造者,他們不會增加職位來發展業務。反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員工是成本開支。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一間公司才會增加員工,而這個情況就是對公司的服務需求增加至現時員工水平不能應付的時候。對富人減了稅,他們的收入就多了,對擴展業務的動力反而降低了。其實職位數目的變化是消費者和業務之間的反饋和互動,消費者來消費,業務就會對需求作出反應,增加員工數目來應付。反之,公司擴展業務聘請員工,但消費需求不足,結果都要解僱他們。

富人並不是職位創造者,職位創造只是他們的滯後反應。他們將創造職位歸功於自己,只是想保障地位和特權。富人的財富增加後並不會使他們的消費活動相對地增加。真正的職位創造者是消費的中產階層。要刺激經濟,應該對富人加稅,再相對地將資源回饋至中產階層,減稅加薪使消費活動活躍起來。對各種服務需求上升,職位就會增加,再有連鎖反應使需求再上升。富人在此並不是輸家,業務發展亦會使富人得益,是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