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約二千多年,中東最強盛的國家是古埃及,各地的人都慕名前來。猶太人都一樣,他們很早就移居埃及,是經濟移民。出埃及記1:1-1:7說明猶太人在埃及有多個世代,而且生活得很好,相信對埃及的經濟很有幫助。但為何忽然要大舉出走呢?雖然出埃及記說是摩西迫法老王讓猶太人離開,但歷史學家認為不合理,其中應有重大事件發生。出埃及記提及很多災害,應是氣侯大變化又引致尼羅河改道;而當時的埃及首都亦被放棄,其廢墟近年才被發現。和現代社會一樣,移民的地位較低,在逆境爭奪有限資源時,移民會處於劣勢。當時的情形可能是在埃及的人已經無以為生,而猶太移民就決定集體北移。但巴勒斯坦已沒有猶太國,他們要攻打當地的城市。

但教會內其實不乏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士。千多年前有些教士已經意識到十誡流於表面和教條化,針對的是表徵行為而非企圖。他們努力尋求犯罪的根源,研究人類的心理和慾望,又參考了其他古文化對罪惡的描述。到了十四世紀,教會確立了七宗罪理論,為罪惡根源。這些說法不是源自聖經,只是由教會自行設定而執行。七宗罪是:色慾 Lust、貪食 Gluttony、貪婪 Greed、懶惰 Sloth、憤怒 Wrath、妒忌 Envy、傲慢 Pride。進入了宗教殿堂,七宗罪變成了教條,又添了神秘色彩。多少人因此而受到迫害;很多奇情故事、小說、電影、音樂都以它為題材。七宗罪較概念化,比十誡更加界限不清,要以之加罪某人容易不過。
心理學家看七宗罪,認為是生物基本求生慾望。人類進化而來,這些基本慾望我們發揮得最有效率,以致適者生存。物種要生存延續,第一是要維生,盡量搜集食物資源和保存能力,所以必須貪食、貪婪和懶惰;第二是要安全和保護自己的生命,所以會憤怒、妒忌和傲慢;更重要的是要將基因傳遞至下一代,所以色慾是基本本能,傳得越多越好。但當個體聚集成群體,這些行為會和群體內其他成員的利益有衝突。道德律法由此產生,硬性規範人類的行為,壓制人類的天性,以維持群體內的秩序。但群體之間仍有同樣的衝突;越是利益疏離的群體越不受規範。很多社群、集團、國家之間常有戰事發生,其時一切人類文明道德都會即時拋諸腦後。
姑勿論教會推動七宗罪教條是何居心,起碼都是經過慎密思考。但經過了幾百年,七宗罪熱潮已過,現時的教徒都只是讀讀經書記載的十誡就算了。但近年奇兵突起,教廷竟然搞新七宗罪教條。新七宗罪是暴發驕奢、污染環境、基因改造、社會不公、吸毒、戀童、墮胎。這些新罪行和原有的七宗罪水平相差實在太遠。它們只是拉雜成軍,未經深思熟慮,只是將現代有爭議的議題炒作一碟,表示教廷的立場;似是廣告而不是教義。教廷在這幾方面的保守立場在過去幾年已不斷受各界批評。新七宗罪經梵諦岡宣佈後,只經新聞報導當為笑談,接著就已經不成話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