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0, 2012

職位創造者

試想想這一個邏輯:李嘉誠是香港最大的僱主,他的公司業務涵蓋香港市民生活每一個細節,聘用了大量的員工,使很多市民可以有工作維生。如果他的業務再發展,大量的職位就會被創造。所以政府應該鼓勵他投資香港,方法是減低他的入息稅和公司利得稅,以利香港的經濟。

你可能認為這一個想法不合理,但這卻是美國現時的稅務政策。民主黨想改變,但受到共和黨激烈反對,而美國竟然有不少人支持這個政策。Nick Hanauer是美國巨富,他在TED有一個演講,解釋這一個經濟學邏輯的謬誤。但意想不到的是TED竟然將錄影抽起不公開,原因是它的政治意味太重,有為選舉拉票之嫌。經網民激烈抗議,又自行上載這段錄影之後,TED終於屈服,正式將其發表。請你 點點下面看一看。

job creators

共和黨政策有一個口號:如果對富人加稅,職位數目就會下降。Nick Hanauer指出就只是這一個簡單的錯誤觀念,使美國貧富懸殊加劇。他說富人不是職位創造者,他們不會增加職位來發展業務。反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員工是成本開支。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一間公司才會增加員工,而這個情況就是對公司的服務需求增加至現時員工水平不能應付的時候。對富人減了稅,他們的收入就多了,對擴展業務的動力反而降低了。其實職位數目的變化是消費者和業務之間的反饋和互動,消費者來消費,業務就會對需求作出反應,增加員工數目來應付。反之,公司擴展業務聘請員工,但消費需求不足,結果都要解僱他們。

富人並不是職位創造者,職位創造只是他們的滯後反應。他們將創造職位歸功於自己,只是想保障地位和特權。富人的財富增加後並不會使他們的消費活動相對地增加。真正的職位創造者是消費的中產階層。要刺激經濟,應該對富人加稅,再相對地將資源回饋至中產階層,減稅加薪使消費活動活躍起來。對各種服務需求上升,職位就會增加,再有連鎖反應使需求再上升。富人在此並不是輸家,業務發展亦會使富人得益,是雙贏局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