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7, 2012

要補習嗎

要補習嗎?幾十年前,這是一個略有侮辱性的問題。通常是一些學習成績不佳,達不到水平的學生需要補習。提供補習的是一些高年級的學兄,或由老師額外加課。但現在補習已是一個職業,市面上需求極大,供不應求,而補習已專業化,而且收費很高。

下面報導的一項調查,顯示72%的中六學生有補習。補習似乎已成為教育的必然部份。香港現提供十二年免費教育,理論上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壓力應該減輕。但實情剛好相反;雖然在受教育的層面上沒有競爭,但家長仍想子女在競賽中勝出,以奪得升學機會或就業機會。更令人鼓舞的是學生竟然上進心大增,渴望在上學時間之外再補習。補習風氣盛行,學者歸咎於三方面。第一是教育制度畸形,計對考試的重要性,而補習不是教育,只是傳授應付考試的技巧。二是家長責任心和虛榮心,覺得有責任讓子女更有機會,更千萬不要失禮於別人。第三是專業補習社大量宣傳,補習不只是為考得好,而是潮流所向。

補習的受害者理應是學校和老師。學校提供了全日教育,到最後保送學生去考公開試。考試成績就反映了學校和老師多年來的努力。在正常的教學情況下,大部份的學生應該可以從容應付考試。聰明的有好成績,平常的都應該合格。如果真的有學生在水準之下,補習亦無可厚非,但應是例外而非必然。在應付考試的技巧方面,老師懂的招式絕不會比補習社弱。

但現時的風氣是連學校和老師都鼓勵學生補習,直是承認自己不能教育學生達到公開試的水平。亦有社會工作者要求政府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補習津貼,他們認為貧窮學生因經濟問題沒有補習是對他們不公,而並不是因為學習成績不佳。在我協助的校友會內就有這一個辯論,是否應撥款資助學生補習。學校的立場是公開試成績反映校譽,直接影響家長意欲和收生效率。如果校友會資助相當數目的學生補習,優良級成績多了就對中一收生有幫助。老師們亦支持這個想法;他們其實間接承認自己無法教育學生使其有好成績而建議假手外人來救援。校友會當然希望學校地位和評級提高,但學校卻不能確認補習的成本效益為何。資助優質學生有點多餘,而資助成績差的學生沒有明顯收獲。倒不如提升教學質素,讓所有學生在上課時間都得到足夠的知識和考試訓練。

正如下文所說,要打擊過度補習,應加強學校的教學能力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讓學生和家長明白補習並非必需品。正如我的一位教授所說,考試是一定pass的。Pass的意義就是渡過。

**********
港逾五成中三生補習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望子成龍是不少家長的願望,補習活動更由此應運而生。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比較教育講座教授貝磊過去一年訪問了十六所中學逾一千七百名學生,發現逾五成中三學生有補習,中六生補習的比率更高達七成二,與其他補習盛行的亞洲地區相比排行不算低。他認為,補習雖能協助學習能力較遜的學生補底,但會因學生的經濟背景不同而出現不公平情況。

隨着新高中的推行,會考及高考已被文憑試取代,學生應付公開考試的壓力卻沒有因公開試數目減少而有所紓緩,補習社更因此成行成市。從事比較教育研究多年的貝磊(Mark Bray),今學年以問卷形式訪問了十六所中學逾一千七百名學生,發現分別有五成四的中三學生及七成二的中六生曾接受補習。貝磊表示,從過去的研究數據中顯示,亞洲不少國家及地區如南韓、台灣、日本等都盛行補習,其中南韓初中生的補習比率高達八成八,六成五的日本中學生亦有上補習班,而香港在亞洲地區的排行並不算低。

他解釋,新一代生活於複雜且富競爭性的社會,對教育制度產生了衝擊和挑戰,家長均希望子女成才,補習成了新興學習風氣。「以數學科為例,對學習能力較遜的學生而言,補習老師可重新教授他們基本的數學概念,讓他們適應學校的上課步伐。」他相信,適逢今年是本港首屆文憑試,考生怕「蝕底」而去補習,預計補習趨勢會持續增長。

但他又同時指出,現時本港的補習不止限於中學生,連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都上補習班,部分人更星期一至日都要補習,對他們造成無形的壓力,「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錢補習,這會造成社會不公,而目前本港沒有嚴謹的法例監管補習社及補習老師的質素,家長很難作出選擇。」

對於如何打擊過度補習的問題,貝磊認為,本港可參考芬蘭的做法,「教育局應加強學校的教學能力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讓學生和家長明白補習並非必需品。」他又指,政府若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補習津貼,等於認同學校的教學能力薄弱,鼓勵學生出外補習。貝磊昨日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是本港首位獲頒教席的比較教育系教授。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