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9, 2012

Centre of All Things

I came across this video "The Centre of all Things" made by Seth Andrews as an homage to Carl Sagan's "Pale Blue Dot".  This video explores humankind's place in the cosmos.

It is natural that all living things perceive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m from the first person perspective.  Humankind did so in the same way and we considered that we were the centre of everything.  This extended to the notion that the world was created for us; we were the chosen people.  In the long history of evolution, only in the last few hundred years had we been enlightened by knowledge that we are not the centre of all things.  We now realize how insignificant we are in the cosmos.

You may find the voice-over of this video very familiar and touching.  The narrator is Harvey Gold who is the star narrator of many famous documentaries made by Discovery Channel and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etc.  It is so good that I transcribed the text.  It is now appended below.

CENTRE

Imagine what it was like for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at the dawn of humankind,
When the earth was flat, when the moon and sun were our mother and father,
and when the stars were just pinholes on the curtain of the sky;
When we drew our history with primitive pictures,
When we fashioned our shelter inside the cold rock of the landscape,
When the long life was thirty years,
When everything we saw was a sign.

A flash from the sky meant god was angry.
When the earth shook, the spirits were displeased.
The flood waters came, and we begged for forgiveness.
When the volcano erupted, and we appeased it with sacrifices.
We suffered from sickness and disease, and we called it a curse.
When love ones perished, and we called it judgment.
Everything was beyond our understanding, mysterious, strange, wondrous, terrifying,
Unknown.
Somehow we believed that we were the centre of all things.

And then, we began to see our world with new eyes.
The moon was a place we would one day visit, and leave our footprints in the dust.
The sun was a brilliant cascade of helium, hydrogen;
A star, single, solitary star among billions of stars, Inside a single galaxy,
Alongside hundred and billions of other galaxies,
of a universe born billions of years before us.
The tempest above us, the fire beneath us,
They became explainable, measurable and often foreseeable.
Our crude illustrations gave way to rich expression of pictures and verses
that ignited our imagination.
We build our shelter from wood, mortar, glass and steel.
We discovered living world beyond the naked eyes,
And we inhabited that world to understand, and begin to conquer sickness and disease.
We began to unlock the code of our very being,
And discovered the bond we shared with all living things.
We celebrated long lives of over a hundred years.

Our age is the new age of enlightenment
At this very moment, humankind is beginning to grow beyond the childish figure of its infancy,
To refuse to be satisfied with unanswered questions,
To acknowledge the universe much grandiose,
And more wonderful than the superstition of our ancestors would ever allow.
To understand that even though we occupy a tiny planet inside a vast universe, we are still part of it.
We re growing.  We are learning.  We are achieving. 
We are evolving.
We finally understand that we are not the centre of all things.

Saturday, June 9, 2012

Failing for voice and bass

音樂史上有很多樂器和人聲的組合。它們通常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人聲唱出歌詞,其文字表達了作品的意義,音樂只是襯托。很多流行曲、名曲、歌劇都是這一類。沒有歌詞作品的意思就不清楚。另一類剛好相反,人聲只是樂器一部份,只需有音高和節奏配合音樂,唱什麼字都沒有問題。現代流行音樂有使用人聲而沒有歌詞,又有使用人聲作伴奏和音效,亦有單音的練唱曲。這些作品以音樂為主,人聲語言可以表達意義的作用忽略了。

音樂學生創作歌曲時會遇上一個問題:究意應該以文學名作詩篇來入樂,還是先有旋律再配上歌詞。其實兩種方法都有人使用。很多音樂家受文學名作感動,用它們寫作歌曲;亦有不少人為出色的旋律配上不同的歌詞;中國古代的詞牌就是一些悅耳的曲調,文人不斷為它創作新歌詞。在音樂的角度,先有歌詞旋律較容易配合,因為音樂較抽象又有彈性。如果先有旋律,歌詞會受音高變化限制,需要有音樂知識和文字修養才做得好。

是否有作品可以打破這些格局,保存音樂和語言各自的特色,相輔相成地成為一首完整的作品?Tom Johnson有一首作品 Failing在此作一嘗試。請你聽一聽。



這是一首人聲和低音大提琴的二重奏。其特色是人聲部份是語言,以正常的語言聲調說出來;語言準確地表現整個作品的意思,因為其文字就是在描述整首作品進行時的情況,包括速度,低音大提琴在做什麼,演出者的感覺等的細節。雖然文字部份和音樂有很緊密的關係,但它又保存了自己的性格,不會由人變成樂器。低音大提琴有自己的旋律,和語言沒有關係,但它的音樂語彙,速度、音型、句法卻又正確呼應語言所描寫的情景。Tom Johnson是新音樂簡約派作曲家,他的音樂旋律很新穎但不太前衛,跟隨一套科學化的作曲法。這首樂曲還有一個難度,就是演出者要兼顧語言和樂器,一心二用。雖然自彈自唱的演出很常見,但彈唱之間總有音樂上的關連。這首作品保留兩者獨立的性格,演出者可能會精神分裂。作曲家很了解這個可能性,所以將作品命名為Failing,預期演出者可能會失敗。

Thursday, June 7, 2012

畢加索展

星期三太太要看畢加索展,因星期三博物館免費。我說畢加索展不免費,而且觀眾甚多,要預先訂票。但一早上網查看,星期三不滿座,於是訂票。網上訂票要收費,幾年前是每一票收五元,現在已加至六元半,加了一元半,加幅是百分之三十。今次展出票價是二十元,手續費是外加百分之三十二點五。數口甚佳的太太當然埋怨我浪費訂票手續費,因為訂票和進場只是相差幾小時。結果到達博物館,已是全場滿座。

博物館節目豐富,除了畢加索展,還有羅文展、新界文物館、粵劇文物館、徐展堂藝術館、趙少昂藝術館,一個下午都不夠用。

回到主菜畢加索,能在香港看到當然很有價值。但畢加索聞名於世,他的詳細歷史已閱讀過無數次,作品亦在巴黎和世界各地看過,亦有畫冊可以看到名作的細節和解釋。這個展出只有巴黎畢加索博物館部份藏品,畢加索的名作欠奉。但能看到真跡,抱著朝聖的心情,總會覺得感動。展覽最有價值的是向大眾宣傳畢加索的藝術;鋒頭一到,市民大眾不論是否愛好者都蜂擁而來,不少學生組隊參觀,可能回去要交功課;亦有不少中國旅客專程來港為看這個展覽。

著名藝術家的展覽,通常都會尋根究底,看他一生發生了什麼事,使到他偉大。除了八卦式的閒話之外,大家可能希望找到他的方程式,如何培育子女成為偉人;又看看他的道路怎樣走,越來越偉大。畢加索是藝術家之中最為人所知的一個,是藝術的標誌。但當代和之後藝術家人才輩出,畢加索只是大量偉大藝術家其中之一,而他的派流亦只是流行了幾年,但為何他能這樣突出呢?

畢加索早年接受正統繪畫訓練,他的功力不錯,早期作品和藍色期粉紅色期的作品都看得舒服。但很多畫家都有此基本功,如果畢加索繼續在此發展,他只會是一個很好的工匠。他的爆發基於一個想法,想在平面上表達立體印象,不是如古典派的現實立體感,而是印象中的多角度立體印象一同出現於一個平面,是我們真正對人物印象的記憶。我第一次接觸畢加索的畫是這一幅 Portrait of Dora Maar。Dora Maar是他的好友,經常兼任模特兒。這是立體派作品,有人物正面和側面。這幅畫是今次展覽的主角。

dora maar

現時對畢加索的評價,認為這一幅亞維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是他最重要的作品。畫於1907年,是畢加索蛻變的時期。這一幅大型畫作反映了畢加索脫離古典畫風時的構想。這並不是一幅隨意之作,他用了很多時間和心思去構思和準備。現存尚有很多幅小型作品,描畫各種少女的頭部,以作實驗之用。型態脫離了古典技法,有立體派雛型;少女頭部的變化傳遞一個訊息,由古典派至印象派至立體派。他告訴大眾他的企圖,要展開一個新的派流。這一幅巨型畫作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avignon

雖然立體派對現代藝術影響深遠,但在當時只流行了幾年,毀譽參半。之後畢加索回歸古典風格,十年之間有很多傳統技法的寫實作品。到了二十年代,超現實派抬頭,和他的理想相近,於是他又加入競爭。超現實派雖然受立體派影響,但意義更上一層樓。當時新派藝術家不滿意立體派雖然打破了傳統引入了多角度印象,但基本上只是描述物件的一種方法。新風格是希望描繪意念,不受任何物件型態影響。畢加索這時期的作品和其他超現實畫家的作品都是一樣難懂。觀眾不能從畫中找到繪畫的對象;這亦是畫家想做到的,圖象只是工具,觀眾當時的思考才是目的。這種畫風受到大眾的批評最多。

畢加索的名氣其後再到達高峰是他在1937年的作品Guernica。當時西班牙發生內戰,德國納粹政府協助西班牙政府,派出轟炸機平亂,對巴斯克地區的Guernica進行地毯式轟炸,將全城毀滅,全世界都對此譴責。畢加索的畫以超現實手法表達戰爭的可怕和對無辜人民的傷害。這幅畫後來達到反戰標誌地位,在世界巡迴展出。在聯合國大樓有一幅掛毯複製品,以警惕戰爭的禍害。在這畫作75周年,一位名記者寫曰:"Guernica在藝術界的地位就等於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在音樂界的地位。它是文化標誌,向人類講述戰爭、希望與和平。"這幅非常巨型的作品現存於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guenica

戰後畢加索歸隱法國南部。他的新創作超越了任何技法和畫風,完全自由和隨意。因為他的名氣,任何一幅作品都被人推祟又加上各種解釋和演繹,但我覺得並不是他的原意。他有一系列牛魔王主題作品,又以超現實手法惡搞前人的名作,更將各種廢料隨手拿來就創作。他的創作行為超越了世俗的束縛,像一個神想到什麼就創作什麼,作品的意念、思路和價值,都任由他人猜測和判斷。

Monday, June 4, 2012

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剛發表了2012進度報告,劣評如潮。為什麼呢?這個督導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領導,大量高級政務官度橋,但報告被指沒有遠見,政策不清晰。實情為何?可以看看報告書的建議。

建議一: 繼續推行現有的各項行政措施, 解決內地孕婦衝急症室分娩的問題。
建議二: 增加母嬰健康院服務,照顧現時在內地的香港出生兒童。
建議三: 增加教育名額,照顧現時在內地的香港出生兒童。
建議四: 照顧跨境學童的需要。
建議五: 加強對新來港人士的服務和支援。
建議六: 進一步善用青年、婦女和較年長的人口, 以增加本港的勞動人口。
建議七: 考慮研究鼓勵採用較高的退休年齡的好處和影響。
建議八: 輸入人才。
建議九: 為長者提供更佳支援。
建議十: 繼續鞏固並加強現行由三根支柱組成的退休保障制度。

這些其實不是人口政策,而是福利、勞工、教育的行動綱領,是應對人口變化後的行為。學者說這個報告的水平只及大學本科生習作;我覺得是一個很低分數的習作。我見過有些大學生做研究,只是收集一些熱門話題的數據,然後結集成為一份報告,其中沒有深入思考和分析。現在這份報告結集了雙非問題、老人問題、就業問題,只有輸入人才較接近人口政策。

要討論人口政策,第一步是要有一個願景。特首幾年前曾提出過,未來十年香港人口會達到一千萬。這可能是一個統計上的推算,但人口政策首先就要審視這個可能性。香港土地面積不能向外擴大,究竟是否可以容納增加了的人口。如果香港接受一千萬人口這個定位,接下來基建政策、房屋政策、就業政策、醫療教育政策等就會跟進。人口政策的工作是要分析人口特徵,人口流動,然後制定政策使未來人口的組成對香港的發展有利。

香港人口是否會又為何會達到一千萬?世界趨勢是說人口爆炸,最終會導致悲劇。全世界都著力控制人口增長,知識型社群的生育率都下降,但人口仍有增長。很多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最大原因是人民由鄉間流向城市。這個動量很難控制,就算有戶籍管理都不能完全阻截黑市移民。人口減少原因是死亡率和流出移民,兩者都有跡可尋。

香港曾有向外移民潮,但近年已減低至微不足道,對未來人口影響輕微。老人的存活率對人口變化的影響卻很大。在一個在自然環境下達致人口平衡的社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互相抵銷,而各個年齡級別的人口亦會相若。在一個不斷發展擴大的社群,出生率比死亡率高,所以年幼的人口比例上會比年長的人口高。但香港和很多已發展的國家卻有老人人口激增問題;主因是醫學進步了,人類壽命比以前加長了;而現時大部份人口是戰後嬰兒潮現象;再者近數十年來教育水平和婦女地位提高,引致出生率下降。這個失衡現象卻不會無止境地惡化,嬰兒潮時期的老人幾十年後終會去世,其時老人比例會跟隨現時的青少年比例而下降。但香港有一短視的人口政策,希望家庭多生一個兒女,以減輕人口衰老的負擔。其實這是一個飲鴆止渴的想法,結果是人口衰老問題幾十年後繼續惡化。社會應該要做的是保持現時的出生率,使用現有資源照顧好漸漸淡出的老人人口,幾十年後人口年齡分佈自然會較平均。

香港是現代化城市,自然會吸引大量外來移民;這是人口政策要注意的重點,全世界大城市都面對這個問題。第一是合法移民,可由政府主導;第二是非法移民,通常政府要堵截;第三是難民,除了是非法,還牽涉政治和人道問題。難民問題曾經一度是香港人口政策大問題,先有中國難民,後有越南難民,政府無法招架;但難民問題很難預測和防範,不過很少發生,只可當是黑天鵝事件。至於非法移民是長做長有,堵截和執法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控制。人口政策要在合法移民上大做文章。政府的優才移民和輸入外勞政策,以及家庭團聚的配額,可以讓政府準確地預測這一方面未來人口趨勢,計算起來並不困難。政府應要評估他們的需要,以使其他民生政策可以跟進。

香港的人口政策有一個特殊問題,似乎政府未能掌握,這就是身在中國的在港出生人口,包括港人和非港人在香港出生的子女。政府在此進退失據。港人子女自然是香港人;但究竟非香港人在港所生的子女在人口政策上怎樣應對?先撇開基本法和香港移民法例不說,政府曾有政策希望中國的富有家庭可以來港產子,其子女應會受高等教育而成為高質素香港人。這個政策有不良後果引致大量中國人民以合法和非法方式來港產子,情況一度失控。現時政策又轉變了,雙非產子零配額,不過在港出生人士自動成為香港人的法例仍有效。報告書的建議說明政府發現了後果,要在其他政策範疇應對;但在人口政策方面仍未想清楚。

要面對的問題是現時不在港的香港人,究竟在未來數十年他們對香港人口有什麼影響。他們的數目並不是一個謎,政府有準確的出生記錄和離港記錄,可以知道有多少人可以隨時回港。至於要如何預備資源去應付他們的需要,統計學可以派上用場。雖然每一個家庭的狀況和意願都不一樣,但作為一個大群體,集體動態是可以科學化地預測而有很高的準繩度。以其要其他部門改善服務,首先就要在人口回流的預算上做好工作。

香港還面對一個不確定因素,使人口政策官員摸不著頭腦。我稱之為深圳因素,其範圍其實可以涵蓋珠江三角洲,兩小時內可以到達香港的廣東省地區,不過深圳較為嚴重。在這個香港的後園,有不少香港出生的兒童。很多香港家庭在深圳,又有很多香港出生子女的中國家庭,因為距離很接近,他們的子女經常性地往返香港,接受教育和使用各種服務。這一群流動人口很難預測,他們是中國居民,算是中國人口,但他們可以和香港居民一樣每天都使用香港政府的服務。這一個特別的情況,是由人為的邊界障礙引起。解決的辦法就是解決邊界問題,香港深圳融合;這個情景始終會發生,不過不會是短期內;到時香港的人口政策就會升格,可能已不再是香港官員的煩惱了。

Saturday, June 2, 2012

文化局

陳雲在下文論文化局,可以一讀,但並不是因為他又跟大隊反CY和許曉暉,而是他說出了多年來政府在這方面政策管理的辛酸史。我覺得這些資訊對公共行政管理的歷史和發展很有價值。

李怡今天亦有評文化局。正如很多文化人的想法,他們都理解文化超越藝術,是整個民生一部份。但似乎大家都錯誤理解文化局,以為它應該是上帝,點石成金,將香港文化水平提升。但實情是文化局只是一個局,是政府架構一部份,它的功能其實是政府管治功能,即是公共資源分配和使用。更恐怖的一步,是資源有限而要有選擇。雖然民主掛帥,民意為先,但行政主導,政府會主導選擇。如果讓全民投票,公帑就應資助林峰劉華等演唱會。文化局將會做什麼,羅范的文件已寫得很清楚,再要求加入百樣功能亦無用。

看政府的功能,可以先看立法會的功能,是立法、撥款和質詢。法例的功用是維穩,使大家行為正確,懲罰大多數人認為不正當的行為;撥款就是公共資源分配;而質詢是看守政府在前兩項的成績。文化局只是做這些,希望文化行為正確和資源用得其所。陳雲認為文化局應要將文化爭議的事務提升到文化價值觀。這事萬萬不可。文化價值觀不能以當權者身份主導,影響意識形態。價值觀應在民間討論,而民主社會是要包容各種觀點。

至於文化,包括民生習俗、康樂消閒和藝術,是不能亦不可以依靠政府。一切要社會自發,在社會上能自行持續性生存就是文化生根。近日有人指出,在鵝頸橋打小人是文化,因為有長久歷史又受歡迎。如果要做民意調查,意見可能有大分歧,有人會反對迷信,但亦會有人說是文化遺產,可以用作旅遊招徠。如果文化局有權,可以選擇做兩件不同的事:一是認為打小人是邪教迷信,又佔用公共場所,為要使文化回到正軌,立法禁止打小人;或是尊重打小人文化,改善其環境,在西九設立打小人專區,有專人管理秩序和收費。兩種做法結果都會摧毀打小人文化。文化應由社會自決;如果鵝頸橋打小人並不十分阻街,亦不擾亂公眾秩序,可以讓它自由存在。如有很多市民光顧,它就能生存,文化可以傳承;反之如果只有很少市民有興趣它就會自然萎縮,回憶可以放在民俗博物館。

討論文化局的另一個戰場是藝術贊助。藝術以及其他文化題目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有正確與否,或是好與壞,只有主觀認同與不認同。現在所有文化藝術團體都會要求公帑資助,選不上就會指責政府歧視和扼殺文化。我們可能會以陰謀論懷疑文化局會有政治目的或預設立場,親疏有別地不公平地處理撥款。但就算在一個民主制度下,分配有限撥款仍需要選擇。而民主的基礎和缺憾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就先天性地淘汰了新進或另類的項目。所以文化局作為政府一部份,是註定不能受各文化界接受。至於社會整體文化水平,其實是教育政策的責任。有尊重文化的人民,社會上就自然有高水平和多采多姿的文化和藝術活動,而社會的資源就已經可以使獲民間接受的文化活動持續發展。

**********
【明報專訊】從職能來看,文化局不包括影視廣播,也不包括文物保育,其功能就如將康樂文化署長升格為局長,兼管藝術發展局及演藝學院等文化機構及基金的撥款而已。原本是在民政局的文化職系,原封不動地割出去,成為文化局。如果沒有新的文化政策和文化撥款,這是毫無必要的舉動。指定民政局副局長專管文化事務,更為省事和省錢。

九七之前的文康廣播科(一九八九—一九九七)或九七稍後的文康廣播局(一九九七—一九九八)的職能仍未恢復過來。一九九八年四月一日。文康廣播局解散,文化事務轉遞民政事務局負責,廣播事務轉遞新成立的「科技資訊及廣播局」,從此香港的文化管理,脫離世界潮流。世上的文化局或文化部,一般合管文化藝術、康樂與資訊廣播,有些更兼管教育或旅遊。詳細討論,請閱拙作《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二〇〇八)。

梁振英政府的文化局,功能萎縮,名義上是一個文化局(Culture Bureau),實質上只是一個藝術局(Arts Bureau或Arts Council)。不包括影視廣播和文化保育的文化局,世上少見,能做什麼事?如果真的要做到Arts Council,不如將現時藝術發展局改革及升格為藝術局,將各文化場館公司化,變成藝術局可以管轄康樂文化署等機構或成為這些機構的法定撥款諮詢就可以了。

香港設立藝術局的建議,英殖政府在一九九〇年已經提出[1],不過當時由於有民選的市政局管理文化藝術,而香港當年亟須實踐民主,故此不宜由專業管理代替民主政治。一九九〇年提出的藝術局,要二〇一二年才實現,而且命名為文化局,欺世盜名,不是很好笑嗎?

文化局長不一定要是藝術家或文化人,但必須要有文化論辯能力,有能力為國家或地方的文化辯護,有能力將文化爭議的事務提升到文化價值觀的辯論,令議會和輿論可以切入文化論題,增加社會的文化論述能力。文化局長要講得出一番道理,不能只懂得講資源公平分配、節目多姿多彩、在保育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要聆聽市民意見、廣泛諮詢業界之類的行政廢話。在這方面,據傳獲聘出任文化局長的許曉暉女士,從未見她發表政見,是一個缺了嘴巴的 Hello Kitty。

台灣的文化部長龍應台,之所以令香港文化界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她在香港的大學出任訪問學者期間(二〇〇三—〇五),撰文探討香港文化,公開演講,挑戰中環價值,在理念價值層面與香港社會對話,而非背誦官僚套語。龍應台牙尖嘴利,極難招架,當年她的文章(「 香港,你往哪裡去?」二〇〇四年十一月九日於明報)批評香港殖民地文化和政府行政,香港文化界除了附和之外,噤若寒蟬。我認為她的脫殖思想,不合香港實情,於是奮起應戰。我的回應文章「香港,你哪裡都不用去!」刊於《信報》(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成了當年唯一應戰的本地文化人。文章透露了香港城邦自治思想。

當時我在民政局出任研究總監,負責文化政策等研究,以筆名發表回應,算是盡了文化官員為香港文化辯護的職責。如果一個官員認為識得去看話劇或當眾演唱走音的《獅子山下》[2],就是懂得文化,則擺一個Hello Kitty在局長之位,也許更好,起碼令我們耳根清淨。

[1]文康科於1989年9月委任英國藝術行政專家布凌信博士(Peter Brinson)研究香港藝術政策。至今仍是歷來最為坦誠與精到的香港官方藝術政策諮詢報告。Peter Brinson, Dance and the Arts in Hong Kong, A Consultancy Report 1990, ch.1&2; p.41.

[2]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九日,身為公益金高層的黎明出席無線電視籌款節目《萬眾同心公益金》,與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及公益金董事黃永光合唱羅文的經典金曲《獅子山下》籌款。許的演出,簡直虐待聽眾,見李怡:〈走音王做文化局長〉,《爽報》,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