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剛發表了2012進度報告,劣評如潮。為什麼呢?這個督導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領導,大量高級政務官度橋,但報告被指沒有遠見,政策不清晰。實情為何?可以看看報告書的建議。
建議一: 繼續推行現有的各項行政措施, 解決內地孕婦衝急症室分娩的問題。
建議二: 增加母嬰健康院服務,照顧現時在內地的香港出生兒童。
建議三: 增加教育名額,照顧現時在內地的香港出生兒童。
建議四: 照顧跨境學童的需要。
建議五: 加強對新來港人士的服務和支援。
建議六: 進一步善用青年、婦女和較年長的人口, 以增加本港的勞動人口。
建議七: 考慮研究鼓勵採用較高的退休年齡的好處和影響。
建議八: 輸入人才。
建議九: 為長者提供更佳支援。
建議十: 繼續鞏固並加強現行由三根支柱組成的退休保障制度。
這些其實不是人口政策,而是福利、勞工、教育的行動綱領,是應對人口變化後的行為。學者說這個報告的水平只及大學本科生習作;我覺得是一個很低分數的習作。我見過有些大學生做研究,只是收集一些熱門話題的數據,然後結集成為一份報告,其中沒有深入思考和分析。現在這份報告結集了雙非問題、老人問題、就業問題,只有輸入人才較接近人口政策。
要討論人口政策,第一步是要有一個願景。特首幾年前曾提出過,未來十年香港人口會達到一千萬。這可能是一個統計上的推算,但人口政策首先就要審視這個可能性。香港土地面積不能向外擴大,究竟是否可以容納增加了的人口。如果香港接受一千萬人口這個定位,接下來基建政策、房屋政策、就業政策、醫療教育政策等就會跟進。人口政策的工作是要分析人口特徵,人口流動,然後制定政策使未來人口的組成對香港的發展有利。
香港人口是否會又為何會達到一千萬?世界趨勢是說人口爆炸,最終會導致悲劇。全世界都著力控制人口增長,知識型社群的生育率都下降,但人口仍有增長。很多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最大原因是人民由鄉間流向城市。這個動量很難控制,就算有戶籍管理都不能完全阻截黑市移民。人口減少原因是死亡率和流出移民,兩者都有跡可尋。
香港曾有向外移民潮,但近年已減低至微不足道,對未來人口影響輕微。老人的存活率對人口變化的影響卻很大。在一個在自然環境下達致人口平衡的社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互相抵銷,而各個年齡級別的人口亦會相若。在一個不斷發展擴大的社群,出生率比死亡率高,所以年幼的人口比例上會比年長的人口高。但香港和很多已發展的國家卻有老人人口激增問題;主因是醫學進步了,人類壽命比以前加長了;而現時大部份人口是戰後嬰兒潮現象;再者近數十年來教育水平和婦女地位提高,引致出生率下降。這個失衡現象卻不會無止境地惡化,嬰兒潮時期的老人幾十年後終會去世,其時老人比例會跟隨現時的青少年比例而下降。但香港有一短視的人口政策,希望家庭多生一個兒女,以減輕人口衰老的負擔。其實這是一個飲鴆止渴的想法,結果是人口衰老問題幾十年後繼續惡化。社會應該要做的是保持現時的出生率,使用現有資源照顧好漸漸淡出的老人人口,幾十年後人口年齡分佈自然會較平均。
香港是現代化城市,自然會吸引大量外來移民;這是人口政策要注意的重點,全世界大城市都面對這個問題。第一是合法移民,可由政府主導;第二是非法移民,通常政府要堵截;第三是難民,除了是非法,還牽涉政治和人道問題。難民問題曾經一度是香港人口政策大問題,先有中國難民,後有越南難民,政府無法招架;但難民問題很難預測和防範,不過很少發生,只可當是黑天鵝事件。至於非法移民是長做長有,堵截和執法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控制。人口政策要在合法移民上大做文章。政府的優才移民和輸入外勞政策,以及家庭團聚的配額,可以讓政府準確地預測這一方面未來人口趨勢,計算起來並不困難。政府應要評估他們的需要,以使其他民生政策可以跟進。
香港的人口政策有一個特殊問題,似乎政府未能掌握,這就是身在中國的在港出生人口,包括港人和非港人在香港出生的子女。政府在此進退失據。港人子女自然是香港人;但究竟非香港人在港所生的子女在人口政策上怎樣應對?先撇開基本法和香港移民法例不說,政府曾有政策希望中國的富有家庭可以來港產子,其子女應會受高等教育而成為高質素香港人。這個政策有不良後果引致大量中國人民以合法和非法方式來港產子,情況一度失控。現時政策又轉變了,雙非產子零配額,不過在港出生人士自動成為香港人的法例仍有效。報告書的建議說明政府發現了後果,要在其他政策範疇應對;但在人口政策方面仍未想清楚。
要面對的問題是現時不在港的香港人,究竟在未來數十年他們對香港人口有什麼影響。他們的數目並不是一個謎,政府有準確的出生記錄和離港記錄,可以知道有多少人可以隨時回港。至於要如何預備資源去應付他們的需要,統計學可以派上用場。雖然每一個家庭的狀況和意願都不一樣,但作為一個大群體,集體動態是可以科學化地預測而有很高的準繩度。以其要其他部門改善服務,首先就要在人口回流的預算上做好工作。
香港還面對一個不確定因素,使人口政策官員摸不著頭腦。我稱之為深圳因素,其範圍其實可以涵蓋珠江三角洲,兩小時內可以到達香港的廣東省地區,不過深圳較為嚴重。在這個香港的後園,有不少香港出生的兒童。很多香港家庭在深圳,又有很多香港出生子女的中國家庭,因為距離很接近,他們的子女經常性地往返香港,接受教育和使用各種服務。這一群流動人口很難預測,他們是中國居民,算是中國人口,但他們可以和香港居民一樣每天都使用香港政府的服務。這一個特別的情況,是由人為的邊界障礙引起。解決的辦法就是解決邊界問題,香港深圳融合;這個情景始終會發生,不過不會是短期內;到時香港的人口政策就會升格,可能已不再是香港官員的煩惱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