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節目豐富,除了畢加索展,還有羅文展、新界文物館、粵劇文物館、徐展堂藝術館、趙少昂藝術館,一個下午都不夠用。
回到主菜畢加索,能在香港看到當然很有價值。但畢加索聞名於世,他的詳細歷史已閱讀過無數次,作品亦在巴黎和世界各地看過,亦有畫冊可以看到名作的細節和解釋。這個展出只有巴黎畢加索博物館部份藏品,畢加索的名作欠奉。但能看到真跡,抱著朝聖的心情,總會覺得感動。展覽最有價值的是向大眾宣傳畢加索的藝術;鋒頭一到,市民大眾不論是否愛好者都蜂擁而來,不少學生組隊參觀,可能回去要交功課;亦有不少中國旅客專程來港為看這個展覽。
著名藝術家的展覽,通常都會尋根究底,看他一生發生了什麼事,使到他偉大。除了八卦式的閒話之外,大家可能希望找到他的方程式,如何培育子女成為偉人;又看看他的道路怎樣走,越來越偉大。畢加索是藝術家之中最為人所知的一個,是藝術的標誌。但當代和之後藝術家人才輩出,畢加索只是大量偉大藝術家其中之一,而他的派流亦只是流行了幾年,但為何他能這樣突出呢?
畢加索早年接受正統繪畫訓練,他的功力不錯,早期作品和藍色期粉紅色期的作品都看得舒服。但很多畫家都有此基本功,如果畢加索繼續在此發展,他只會是一個很好的工匠。他的爆發基於一個想法,想在平面上表達立體印象,不是如古典派的現實立體感,而是印象中的多角度立體印象一同出現於一個平面,是我們真正對人物印象的記憶。我第一次接觸畢加索的畫是這一幅 Portrait of Dora Maar。Dora Maar是他的好友,經常兼任模特兒。這是立體派作品,有人物正面和側面。這幅畫是今次展覽的主角。

現時對畢加索的評價,認為這一幅亞維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是他最重要的作品。畫於1907年,是畢加索蛻變的時期。這一幅大型畫作反映了畢加索脫離古典畫風時的構想。這並不是一幅隨意之作,他用了很多時間和心思去構思和準備。現存尚有很多幅小型作品,描畫各種少女的頭部,以作實驗之用。型態脫離了古典技法,有立體派雛型;少女頭部的變化傳遞一個訊息,由古典派至印象派至立體派。他告訴大眾他的企圖,要展開一個新的派流。這一幅巨型畫作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雖然立體派對現代藝術影響深遠,但在當時只流行了幾年,毀譽參半。之後畢加索回歸古典風格,十年之間有很多傳統技法的寫實作品。到了二十年代,超現實派抬頭,和他的理想相近,於是他又加入競爭。超現實派雖然受立體派影響,但意義更上一層樓。當時新派藝術家不滿意立體派雖然打破了傳統引入了多角度印象,但基本上只是描述物件的一種方法。新風格是希望描繪意念,不受任何物件型態影響。畢加索這時期的作品和其他超現實畫家的作品都是一樣難懂。觀眾不能從畫中找到繪畫的對象;這亦是畫家想做到的,圖象只是工具,觀眾當時的思考才是目的。這種畫風受到大眾的批評最多。
畢加索的名氣其後再到達高峰是他在1937年的作品Guernica。當時西班牙發生內戰,德國納粹政府協助西班牙政府,派出轟炸機平亂,對巴斯克地區的Guernica進行地毯式轟炸,將全城毀滅,全世界都對此譴責。畢加索的畫以超現實手法表達戰爭的可怕和對無辜人民的傷害。這幅畫後來達到反戰標誌地位,在世界巡迴展出。在聯合國大樓有一幅掛毯複製品,以警惕戰爭的禍害。在這畫作75周年,一位名記者寫曰:"Guernica在藝術界的地位就等於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在音樂界的地位。它是文化標誌,向人類講述戰爭、希望與和平。"這幅非常巨型的作品現存於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戰後畢加索歸隱法國南部。他的新創作超越了任何技法和畫風,完全自由和隨意。因為他的名氣,任何一幅作品都被人推祟又加上各種解釋和演繹,但我覺得並不是他的原意。他有一系列牛魔王主題作品,又以超現實手法惡搞前人的名作,更將各種廢料隨手拿來就創作。他的創作行為超越了世俗的束縛,像一個神想到什麼就創作什麼,作品的意念、思路和價值,都任由他人猜測和判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