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5, 2012

如何餵飽人類

湊巧在網上看到TED一場演講,亦是有關食物問題。雖然不盡是有機和非有機食物的討論,但是在如何餵飽人類方面,是一些正面的思考。

講者是 Louise Fresco,她是荷蘭亞姆斯特丹大學的教授,專門研究全球性可持續發展。這個教授位置是為她的專才而特別設立。她亦是各國大學的名譽教授,主攻農林業研究。

演講開始時,她問聽眾喜歡那種麵包:超市包裝好的白麵包,還是小區商店人手製造的全麥麵包?大家都一致選擇人手製麵包,但那些問題多多的大量生產的麵包卻是改進人類文明的主要因素。

她解釋人類因歷史問題潛意識認定人手製造的麵包有真實感,誠實感和傳統性;又有過去純樸的生活的神話印象,因而有謬誤說回到過去生活更美好。但真相是以前在耕地捱苦作業的都是窮苦大眾。工業式生產的麵包反映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農業受惠於能源、機械、肥料。大量的人力由農業釋放出來,以前耕種維生的人有更好的工作而改善生活;社會上有人力從事文明的發展。

她說現時有主張說應回復鄉間式人力和自然的小規模耕種。但這並不是應對食物供應問題的方法,而是一些只為有能力負擔的消費者提供的奢侈品。如果要鄉間人民回復以前的耕種模式,就即是要將他們的生活水平貶回以前的貧窮狀態。而且因產量下降食物價格上升,城市的窮人階層就會捱餓。

正確的做法是應協助農民改良生產技術。以現代機械技術,科學在生物學,化學,生態學的研究使他們改善生產,而以務農為理想職業。工業式的農業生產帶來的缺點已是人盡皆知。現時應要做的,是增加食物的產量又要減低對環境的影響。她建議的路線,是由全球性規模的作業轉移到區域性規模的方式,針對區域的長處,輔助以生物科技改良品種以控制生產,蟲害,用水。較小規模的生產在環境污染上亦較容易控制。

糧食供應是人類大問題,一定要重視。她引用甘地在1931年的一名句,"To those who have to go without two meals a day, God can only appear as bread."

她講話斯文淡定,語句清晰,又是英語會話好教材。有興趣請到下面看看。

.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12

有機食物

有機食物近日又成為熱門話題,皆因史丹福大學剛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針對有機食物的營養價值。這份報告在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月刊 2012年9月號發表, 然後 US News 在9月3日跟進作出詳細分析和評論。

有機食物是泛指不用化肥、殺蟲劑和化學添加劑生產的食物。使用這些物質的根本目的是使食物產量增加以應付人類的無盡需求,又使到用作食物的動植物更健康,可防禦害蟲病毒。但如果濫用就有副作用。如果不用可以避開副作用,但不會使之更好。正如人類會服用藥物和補充品去保持健康;濫用有副作用,但不用就後果嚴重。

報告指出有機食物並非更有營養,這個結果並不令人驚訝。有機這個名詞有商機,現已被濫用到危險程度。真正需要有機食物的人會很小心;一般市民就任由商家宰割。有笑話說選擇有機食物要注意:一,要選瘦弱的;二,要選顏色不佳的;三,要選特別貴的。這和以前亞媽的教導完全相反。原來添加劑的作用就可使之更強健、更美麗和更便宜。

對於這份報告,有機食品界並不辯護。他們只說營養並不是有機食物的賣點,健康才最緊要,因為有機食品較少添加劑。但有兩點他們沒有說出來:第一是大部份食物使用的添加劑是符合安全標準;第二是有機食品不會使人更健康,只是較少機會不健康。

本來選擇有機食物是個人喜好,而且是現時的時尚活動,注意健康又可以拯救地球,無可厚非。不過有幾點應該要注意。

現時有機食物的市場監管仍有困難,有機名稱被濫用。除非有相熟的有機農場,真正清楚知道怎樣耕種,否則有機與否,全沒保障。更有甚者,有指控說有機食物是騙錢市場策略,有很多不確的資訊,可能有誤導成份;例如說有機食物更有營養,對身體更有益,味道更好等等。這些說法有些是謊言,有些是誇大,亦有些是心理作用。選擇有機食物,頭腦要很清醒。

如果很清楚有機食物的真正性資,作出選擇時就是基於恐懼的心理,恐懼不是有機的食物會對身體有害。這個恐懼不無道理,因為我們經常都看到新聞說食物不乾淨,化學品超標,有致癌物等。這些印象使大眾對食物有恐懼;又經媒體誇大,大家都很有介心。食物被驗出有少許化學物質都是大新聞。結果是政府有如驚弓之鳥,任何化驗結果都要公佈。所以我們時常讀到可笑的公告,說有食物發現微量化學物質,如果每日食數斤連續食多年就對身體有害。這種心理導致反面選擇,不是選最好的而是防範不好的。選擇的樂趣就此大大降低了。

還有一點令人注目的是有機食物的價錢,通常會比其他相同食物高數倍。先不說有些商人故意提高價錢以騙人。有機食物的培植因為不使用化學協作物料,其生產效率很低,成本比例很高,就算公平訂價都是較高。市場應該很公平,產量少而供應低於需求價格就會上升。有機生產要持續運作有盈利是必須。不過在地球有限的耕地情況下還要以低效率生產食物就對整體糧食供應沒有幫助。有機食物價格高昂,低下階層就負擔不起。這又引起階級問題和貧富問題。感覺像是有能力的人可以吃到不會令人不健康的食物,但窮人就不可以。這是有機食物熱潮的不良副作用。

但願吃不到有機食物的人都身體健康。

**********
史丹福大學綜合過去40年研究:有機食物非更有營養
 「富人食物」捧場客多 被指無助紓糧荒
【明報專訊】價錢較貴的有機蔬果,維他命C會否比普通蔬果多?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綜合過去40年237項有機食物與普通食物的比較作分析,指出有機食物「不一定」較有營養,對成人的健康效益並不顯著。有機食物的生產過程,不可採用合成農藥、荷爾蒙及添加劑。研究員指出,標籤為有機食物的蔬果,營養水平「平均」不比普通食物高,其大腸桿菌含量也不比普通食物少。雖然38%普通食物檢測到殘留農藥,但幾乎全部數據仍符合安全標準;有機食物則只有7%有農藥。史丹福大學衛生政策中心的研究員巴拉瓦塔 (Dena Bravata)稱:若想透過有機食物汲取更多營養,兩者沒明顯差異。其他變數如水果成熟程度,對養分也有很大影響。一個用了農藥的熟桃,維他命很可能比未熟的有機桃多。有機奶、有機麥片及有機豬肉在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亦較高。

《紐約時報》稱,有關研究勢將再掀有機食物是「健康明智選擇」還是「市場策略騙錢」的爭論。北美有機貿易協會(OTA)負責人布斯韋 (Christine Bushway)稱,污染物較少已是有機食品顧客的「強大誘因」。巴拉瓦塔亦同意,有機食物的顧客主要關注農藥對兒童的損害,希望減少化學品對環境的影響,並憂慮濫用抗生素會令細菌變惡,助長人類病原體的抗藥性,威脅公眾健康。美國環境工作組(EWG)亦稱,營養多寡「從來不是」有機食物顧客的關注重點,健康反而更重要。今次研究採用了統計分析方法,即綜合以往數據,沒進行新的實驗。研究員強調沒收外來資助,確保中立。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2

大象之死 2

我在2008年寫了一點摘要講述大象之死,是因為國家地理雜誌有一篇文章,報導大象的命運。大象有價,因為象肉可供食用,象牙又值錢。二十世紀初,大象被捕獵至瀕危,聯合國於是有公約禁售象牙和保護大象,情況稍有改善。但因保護區棲息地有限,象群數目又激增,引致生態崩潰,居民都受害,一部份大象要被撲殺,象牙又可有限度流通。不過起碼有一些大象都尚有保護。

2012年10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又講述大象的近況,題目叫做 Ivory Worship 膜拜象牙。起因是大象偷獵情況惡化。在喀麥隆,竟然有人組織偷獵隊,佩備大火力武器,由蘇丹和乍得直闖國家公園,一次過殺死數百隻大象,有很多是整個族群被獵殺。記者於是走訪全世界,臥底採訪象牙的需求,試試找出大象被殺的原凶。



象牙的用途,主要是藝術雕刻和擺設。這些出品雖然受歡迎,但並不是必需品。記者發現,象牙需求急速上升,是因為用象牙做的神像有極大市 場。宗教迷信對人的影響真是非常大。記者發現,非洲大象的象牙,主要是出口到亞洲,而最大入口國是泰國、中國和菲律賓。象牙製品中最大量的是各種神像,包括佛像和各種民間宗教的聖像;但增長得最快的是天主教的耶穌像。記者追查到最嚴重的象牙神像市場原來是在菲律賓。

在菲律賓宿霧有一個聖像,叫 Santa Nino de Cebu 宿霧聖嬰。相傳是數百年前西班牙人侵略菲律賓傳入天主教時帶來的,假說神像有神力以使人入教。現時菲律賓每年有一儀式,為聖嬰換衣服。神像被抬出來換衣服並清洗,用過的水就說是聖水分發給信眾。宿霧聖嬰的複製品就人人都要配帶,通常以塑膠或木製造。但有人吹噓說聖像的神力和它的價值成正比,而象牙製品就威力最大。因為迷信,象牙神像的市場大大擴展,為了得到象牙,引致非洲的大象再被屠殺。

      

報導發表之後,在世界各地引起迴響。有讀者留言,批評報導有偏見。有人說報導是針對天主教,因為內文用了不少篇幅描述宿霧聖嬰,而對其他地方的情況的報導就只有數段;而且最大象牙入口國其實是中國,不是菲律賓。記者以宿霧聖嬰為主題有幾個原因;第一是菲律賓入口象牙的增長速度特別快;第二是記者親身訪問了宿霧的天主教領袖,他親自講述宿霧聖嬰的神力;第三是記者參觀了當地天主教會的象牙神像收藏,第一身見證價值不菲的大量高品質象牙製成品。這些讀者對天主教鼓吹膜拜象牙的心態有點問題;以他們的想法,菲律賓有象牙神像不是問題,因為中國用得更多。這等於自己逃跑了五十步,卻指責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開小差。尚有另一數據:菲律賓每年入口象牙2萬5千磅,中國入口9萬磅,比菲律賓多 3.6倍。但菲律賓人口9千5百萬,而中國有13億人,大了14倍。由此可見菲律賓使用象牙的普遍程度。

各地報章的矛頭直指梵諦岡。美國的天主教新聞報 CathNewsUSA 昨天(19/9) 乾脆報導說梵諦岡沒有採取行動去對抗非法象牙貿易;雖然她說要對付跨國犯罪,但連 CITES 瀕臨絕種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都沒有簽。現時問題的嚴重性和信仰有關,因宗教目的而產生的象牙買賣沒有那麼被嚴密監控。梵諦岡起碼應作出澄清,不要鼓勵使用象牙製作神像,就已可救回不少大象。

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洗腦教育

近期洗腦國民教育搞得非常熱烈,結果是政府面目無光。熱潮已起,看來還需一段時間才會沉寂。不少朋友和同學都意見繽紛,各有己見。

洗腦在這次運動之中不是一個適當的名詞。狹義的洗腦是間諜技巧,是酷刑之一。這個不恰當的名稱造就了一個恐怖的印象。廣義來說洗腦是改變人的思維的行為。一切教導、宣傳、講道、廣告等都是洗腦。這些技術是標準學術課題。這些行為是否可以接受其實和宣傳的資訊有關,又和施者和受者的價值觀有關。

如果運動的主題和洗腦無關,那就和國民教育有關。國民教育只是一個名稱。雖然有學者咬文嚼字,想說明國民出了什麼問題。但我覺得這一些宣傳教育本質都是一樣。你可以叫它國民教育、公民教育、憲制教育、人民教育,甚至當作是道德教育,但其基本目的都是介紹現在的國家政權。這些課程和歷史有分別。歷史是說過去的事,好壞的評論都和利益無關。有關在位政權的教育就關係重大;事關政權延續和穩定,課程必然會隱惡揚善,偏向現任政府。在美國,教育強調憲法,但對印第安人事件說是平亂英雄事件。在英國,君主立憲被說成是最佳傳統,在北愛爾蘭的屠殺事件被描述為恐怖活動。在加拿大,聯邦制是國家基礎,但法語區不是這樣想,已幾番要求脫離加拿大獨立。

這些宣傳工程現被說成是洗腦教育,但其實存在已久。我記得很小的時候不時都會到政府俱樂部看電影。電影開始前指定動作是起立,唱英國國歌,然後先看一套十分鐘宣傳片,講述英國功績和二次大戰英國戰功。到了中學階段,經常有機會到工會欣賞文娛節目,但代價是要聽宣傳資料, 主要是美國的惡行,她在越南的失敗和中共對此的貢獻。多年在學,每日早會都要祈禱聽講道,每星期日要參加主日彌撒,每星期還有聖經課,用意是為宗教作洗腦宣傳。這是千多年來神權政權教育的延續,目的是延續宗教政權,現時就是為了延續宗教。受了這麼多年洗腦教育,結果它們都不成功。現時資訊自由流通,單一洗腦已經行不通。最新狀況是各種意識形態自由競爭,誰的宣傳工作做得較好就佔上風。

既然如此,現時的運動在求甚麼?為何政府不能有效應對?其實所謂被洗腦、以後沒有了言論自由、學生變了機械人,這些全部是藉口。內裡有一個議題,沒有正式宣之於口,就是反共。在每一個國家,宣傳政權教育都在進行,人民雖然並不一定欣然接受,但都不會強烈反對。很多美國人自知現時政權的根源,有人會有反感,但不會反對宣傳教育。不同的國家有不同意識形態,但人民都當宣傳教育是當然。香港有特殊情況,一國兩制。大家認定香港制;宣傳教育講大陸制就有問題。但香港屬於中國,如果香港隊在奧運會得金牌都要奏中國國歌。在香港的國家政權宣傳教育只有講大陸,難道還講台灣政權或英國政權?這種教育不是新事物,在香港存在已久。早在中共立國之初,香港已有很多學校推行中共宣傳教育,已做了幾十年。以前殖民地政府有制衡,回歸之後在法理上變成必然。所以它是政治任務是一個不能否定的事實。

問題出在那裡?都是在於政府在應對這個任務上失策。香港人在回歸後意識型態的回歸太慢,皆因回歸風頭火勢時不能把握時機將政權宣傳教育升格。到大陸口出怨言,才由特首將之加入施政報告,再花多年準備再準備。結果是不求成效,只求政績,將宣傳教育大鑼大鼓要獨立成科,再做水魚花了巨款搞一個非常膚淺低智的課程指引。我曾在小學搞過專題講座,又詢問校長可否將之納入科目。校長說各政府部門都是只顧自己政績,所有課題包括國民教育、道德教育、倫理教育、性教育、生命教育、禁毒教育都說要納入科目。其實小學課程已甚繁重,怎可能有時間做那麼多。但現因政治任務,國民教育跑出來了。再者,政府控制教育從來都只是在各科課程範圍入手。今次在國民教育上,竟然出了示範教材,連齡記的生意都要搶來做。這個高調的做法,未能向大陸交差之前已有反效果,引起全城震動,恐共被赤化的心理爆發了出來。

運動的口號是反洗腦、要有言論自由、保衛香港價值。我想很多人都不相信香港會就此全民變成共產黨員,或是沒有了自由。但這個運動使香港人重新關注這幾十年來在大陸曾發生過的醜事。提起大陸式國民教育,就被帶引到文革事件、六四事件、冤獄事件、造假事件、貪污事件,認定國民教育就自然會有這些結果。運動越滾越大這個心理相當重要。這亦是建基於香港的政治制度;一方面我們在追求民主,憲制內已經衝突不斷;在這個時侯高調推大陸式國民教育,和香港政治方式格格不入,難怪會引起巨大的反對聲音。

政府的應對很尷尬。一方面她要對大陸交代這個政治任務,二來香港亦有很大的親中勢力,所以不能輕易言退。但膠著了長時間,始終都要退一步另尋出路。最後決定是讓步希望平息風波。但官僚要面子,做得不徹底,都要留下敗筆。事實是國民教育科已撤回,但還要耍口術,說不是撤回而是要讓人自決。其實撇回不推但不禁就已是讓人自決。但說多了就不能使罷課行動降溫。

國民教育將何去何從?政府的取態應是希望大事化小,不會再應對又不再推動成科。國教咨詢委員會應會合作,研究一輪之後出一個課程範圍就交由學校自行處理。但我認為政權宣傳教育不會就此沒有了。一向有此科的學校會繼續教,而大陸國家意識會在有適當題目時加入各個學科。市民的國民意識會在適當議題上加以宣傳推廣。近日釣魚台反日議題就是一個好機會,參加遊行時大家都說要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大陸交出好戲,在內部事務和國際事務上做出好成績才能為人民普遍接受。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12

鋼琴 vs 鋼琴

這兩個星期連續聽了兩場鋼琴協奏曲,上星期五 (7/9) 聽李雲迪 Yundi 彈柴可夫斯基第一鋼協,今個星期五 (14/9) 聽芙莉特 Ingrid Fliter 彈聖桑第二鋼協。各有千秋,值得比較一下。

李雲迪有鋼琴王子美譽,並非浪得虛名。他的身段已是一個鋼琴家,高佻又手指修長。今次剪了個新髮型,形象成熟了。他演繹蕭邦非常出色,感情十足,非常詩意,充滿蕭邦的悲觀詩人的意境。我有他的蕭邦錄音和現場表演DVD,演出真是非常完美。今次聽他彈柴氏鋼一,期望很大。柴 氏風格和蕭邦截然不同;雖然柴氏亦有悲情性格,但感情表達很開放直接,不像蕭邦那樣隱晦。他的鋼一是少年時作品,極度表現激情。演出時需要的心理狀態和蕭邦的不同。Yundi 的技巧不容置疑,所有困難的段落都掌握自如,抒情的部份更是迷人。柴氏鋼一可說是最知名的鋼協,人人都要彈,錄音無數;珠玉在前,少不免要和各位大師比 拼。我聽過很多大師級版本,都是剛陽意味十足,熱情到不得了。Yundi 的演出有他自己風格的影子,有一點憂柔的味道。這是一個兩面的說法;可以說他的演繹有自己的性格,與眾不同;又可說他未如其他標準,未將樂曲的情緒完全釋放。我個人覺得他的演繹方式可以接受,但不知是否他的原意。看到樂評說他在星期六的演出比星期五好,可能就是在此不同了。

聽 Fliter是一個不同的印象。她不太像一個鋼琴家,表情很輕鬆,衣著亦很隨便。她的發展卻和 Yundi 有點相似,以演奏蕭邦而知名。這晚來演奏聖桑鋼二,亦是一個不同的嘗試。這首樂曲技巧要求很高;技巧之餘,要表達的法國情懷亦有很高難度。全曲沒有冷場,三個樂章速度都很快,終章更是極快板。很多長長而複雜的樂句一氣呵成,連呼吸的位置也沒有。據聞這首樂曲只用了十多天便完成,是聖桑專為魯賓斯坦而寫,是出色的即興創作。魯賓斯坦十分欣賞這個作品,於是要求聖桑為首演獨奏,自己反而做指揮。聖桑是鋼琴名家,此曲更是他手筆,但他都說因時間緊迫,練習不夠而對某些困難樂句覺得吃力。李斯特更認為此曲難度高到適合他而多次用作公開演出。Fliter 這晚的演出可說是驚人,艱深技巧不當一回事,全曲樂思非常流暢,可以不著痕跡地不覺得緊張地就達到了高潮。我看她這晚的演出要比 Yundi 高了一班。

他們兩人還有一點相同,就是都要轉型彈貝多芬。樂聖的鋼琴奏鳴曲內涵甚深,要彈不難但要彈得好不易。由蕭邦轉戰過來就是一個考驗。Fliter 已出了貝多芬奏鳴曲特輯,口碑甚好。這晚她亦不吝嗇,encore 彈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的第三樂章,確實令人眼前一亮。Yundi 亦已宣佈會在2013年出一隻貝多芬專輯,彈月光、悲愴和熱情。這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最受歡迎的幾首。成績如何,拭目以待。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12

Your car may leak your personal data

You may be very careful with your personal data.  But in the near future, when you drive, your car may leak your personal data to the world.

This is a planned scenario revealed in the IFA 2012 Consumer Electronic Show in Berlin.  You may see the full article in IT World.  In a joint panel presented by Ford, Microsoft, Inrix and Tuneln Radio, the future of car electronic devices were revealed.

It started with road safety.  Cars will broadcast information on its GPS location, speed, size, etc through a wi-fi system to nearby cars.  Such car-to-car communication will activate safety device which can control the cars making sure they are not on dangerous collision course.  A pilot project has been launched in Ann Arbor where 2800 cars of various types were such connected.  If the result is proven to be successful in reducing road accidents, it will likely be made mandatory by legislation.



Other manufacturers are quick to seize the chance to gain market.  The communication with cars is expanding.  The identity of the car, including licence number and ownership which are public information will also be included in the communication.  Coupled with a smartphone which the driver plugged in when seated, the car will know the preference of the driver on the setting of the car such as seat position, rear mirror position and seat belt.  Knowing your identity, the car will tune your favourite radio station, play your music, read your calendar, know your appointments, plan the route you take, calculate the time you take and how fast you should drive to be on time.  Ford is working on sensors built into the seats to monitor your heart rate and awareness.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are inclined to include these features as mandatory because of their potential to reduce claims.

What happen to all these valuable data?  Besides yourselves and the car, there are many other parties who may have a ligitimate claim of access.  They include many service providers,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law enforcing agencies.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hackers spying on the air waves for information broadcast by cars.  Some food for thought: in USA, Police made more than 1.3 million requests for car location data last year alone, roughly two thirds of them in non-emergency situations.  At present, there is no way to stop companies from using such data for their own purposes or sell them en masse.

Questions are being asked whether we will gain the legal right to control how our car data is used.  This may need some new legislation which the mobile service companies will firmly object to.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Intouchables 閃亮人生



Intouchables 是近期忽然走紅的電影。法國原裝電影一向在香港不太受歡迎,這部電影開始時亦不受人注意。但電影拍得好,只靠口碑就足以令它在短期內被熱捧,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劇情相當簡單,講一個全身癱瘓的富人和他的私人看護的關係。香港譯名叫做閃亮人生,我覺得不甚貼切,他們苦中作樂,可以暫時忘記痛苦,但說不上閃亮。台灣譯名叫逆轉人生,較好但亦不很正確。他們互相影響,但不至於將人生逆轉了,只是觸動了對方的心靈。

劇本談不上有什麼情節,只是將他們的接觸互動編輯起來。故事是由真人真事改編,當中應有很多情節被戲劇化了。但細節寫得有幽默感而對白又生動。兩位主角對角色的演譯十分出色。他們的對手戲就是劇本的主線。

故事的主概念是兩個極端的衝擊和互相影響:富人和窮人、白人和黑人、主人和僕人、殘廢的人和健康的人。他們好像活在兩個世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階級不同。編劇沒有放過其中任何一個會引起衝突的機會。每一個場景都要描寫殘廢的人和健康的人怎樣看世界,他們對文學的不同認知,對音樂的喜好,藝術的角度,感情的理念。先指出他們之間的分歧,然後描寫他們怎樣去解決。劇情輕鬆幽默,但底下卻有明顯的哀傷和痛苦,其結果是造就了一套感性又動人的戲劇。

故事發生在巴黎,兩個主角的背景反映了巴黎的兩個世界。一個是歐洲傳統文化的巴黎,另一個是非洲移民聚居的巴黎。遊客到巴黎都會欣賞路易十四及之後的皇室建設,又會看看法國大革命的熱點。但我去巴黎蒙馬特區時下山行了相反方向,走進了Clichy區。在那裡居住的全是黑人移民,生活環境較差,和遊客所見的全不一樣。影片中兩個主角居住的地方有很大的差別,是為巴黎實況。

影片在巴黎拍攝,有很多很熟悉的實景。看護帶主人出遊,汽車經過塞納河畔的馬路和隧道。這一段景色優美的道路很著名,當然還有戴安娜王妃車禍身亡的行車隧道。看護推著輪椅在塞納河畔漫步,少不免要經過亞歷山大三世橋 Pont Alexandre III、藝術橋 Pont des Arts 和新橋 Pont Neuf。去過巴黎的朋友看著會有很多回憶。

Tuesday, September 4, 2012

Blue Moon

老一輩的人都聽過貓王名曲 Blue Moon,這首名曲亦有不少歌星灌錄。最有感情的仍是貓王版本,請你點點再聽聽。Blue Moon 是什麼?西方諺語有說 Once in a blue moon。意指非常罕見的事。但 blue moon 並不是極之罕見;西方傳統,如果一個月內有兩個滿月,第二個就稱為 Blue Moon。其實月亮每 29.53日繞地球一次,地球一年 365.25日,應該有 12.37次滿月。所以每隔數年就會有一年之內有13次滿月,有一個不幸的月份在月頭和月尾各有一次。

2012年8月就是這一個月份。8月1日和31日都是滿月。2012年8月31日就見到 Blue Moon。這一次 Blue Moon 有特別意義,因為它就發生在 Neil Armstrong 的葬禮那一天。因為這個原因,全球發起 Blue Moon 照片搜集,一齊紀念 Neil Armstrong 的成就。Neil Armstrong 是登月第一人,但這並不是他的成就。登月旅程是集體行動,它顯示出人類的能力;人類並不是被神困在地球,只會享用地球上被創造出來供人類為生的資源。人類有能力到達另一世界,而月球真正面目就證實了其他天體的物理事實。Neil Armstrong 的成就是他踏足月球說了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有說這並不是既定的台詞。他選擇不恭賀太空總署、亦不恭賀美國,真正有感而發,恭賀全人類跳出了巨大的一步。但當時的登月行動原來是意氣之作,沒有週詳計劃;沒有準備如何使用月球,建立基地作科研、太空觀察、太空旅程基地、資源開發和作為地球殖民地。月球之旅之後全面停頓,可能要再等二十年才會再度探索。對 Neil Armstrong 來說,原來真是 Blue Moon。

Blue Moon 原來不是藍色,只是如一般滿月的顏色。但地球上卻曾經多次見到真正的藍月亮,多是在巨大火山爆發後由火山灰微粒折射光線引起。請看看這段 NASA 拍的短片,詳細介紹 Blue Moon 的因由。